第23章-罪人和功臣(2/3)
“有什么不同的?过去的日子虽然苦一点,但是中江省这么一个大省,总不🞌💯🕚至于连一万多人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吧?”小伙子不服气地反驳道。
“呵呵,看怎么说了!”包飞扬说道,“倘若柳建功真的是那种不顾百姓死活🜖🂋,一心捞政绩捞虚名的领导,那么解决华夏科技大学一万多师生吃饭的问题💰🕜,确实是有办法办到。可是呢,比起名声和政绩来,我认为柳建功更看重的是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问题,所以呢,才做出拒绝华夏科技大学迁址到中江省的决定吧!”
“👮🌏♭谬论!”小伙子不屑地说道,“增加一万多人吃商品粮,就能影响到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了?我看你是强词夺理!”
“是吗?”包飞扬笑了笑,一点都不生气,🐺🄷🂎问🇱小伙子道:“🜑🁛你是土生土长的中江省人吗?”
“是啊?”小伙子🞼🙡望着包飞扬说道,“怎么了?”
“那么你有没有听你父🁜🆬母说过,中江省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呢?”
“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小伙子怔了一下,摇头说道,“我没有听说过🁌🄗♑。”
“嗯,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包飞扬点🞼了点头,“当时我们年龄都很小,那段日子又太艰苦了,有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回忆那段苦日子,也就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起。”
“飞扬。我听说过。我父亲当时就对我说起过那段日子。”孟爽在一旁插言道。“当时几乎是顿顿红薯,他胃里整天都泛着酸🙝水。以至于到现在红薯成为他最讨厌的食物,甚至我妈如果在菜市场不小心买了红薯回来,他都会当场翻脸的!”
“说起这个。你爸爸和我爸爸倒是很像,他也很讨厌吃🂧红薯!”小伙子听孟爽这么一说,顿时想起来了,连忙附和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又说道:“别看我们中江省现在是产粮大省,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调出去支援其他缺粮🜅⛛省份。可是在八十年😏🀝代之前呢,中江省可是有名的缺粮大省,粮食不能自给,即使每年中央想方设法从其他省份给中江省调入大批粮食。中江省的粮食缺口依旧很大,连老百姓的温饱也无法解决,以至于大多数百姓都要靠红薯来充饥,这才有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
“不是吧?”上铺的小伙子还是不敢相信。
“怎么不是?”包飞扬说道。“前一段时间天源市搞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我顺便也查阅了一下中江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自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中江省就是严重的缺粮省份,当时的粮食总产量仅有一百四十亿斤,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就是华夏科技大学打算迁址到中江省的时候,中江省的粮食产量也才刚刚突破两百亿斤,听着数量似乎不少,但是被中江省当时六千多万人口一平均,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再加上粮食加工成面粉、大米等实际供应的口粮时的损耗,人均占有水平更是可怜。那个🗠🝀时候中江省领导最大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从省外筹集粮食调入省内,以维持六千多万中江省人民的最低口粮要求。可以想见,这个😯🄶时候,忽然间迁移来一所重点大学,一万多名师生的口粮和副食品的供应,会给中江省造成多大的压力。”
小伙子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是难得没有立即出言反驳包飞扬。
“咱们来算一笔细账,”包飞扬看出了小伙子心里的想法,说道:“一万多名师生,加上教职工的家属,一共按照一万五千人来算吧。按照当时的供应标准,一个人一个月大约是三十斤口粮,这算下来一年就需要中江省额外筹集五百四十万斤口粮。而当时呢,一斤口粮能够换五斤红薯,一个农村人口,一天也就是🌺🄉🟁一斤红薯加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就可以勉强过火。如果能够把这五百四十多万斤的主粮指标省下来🏃🗞,那么至少可以让中江省多养活七八万人。再加上需要给这一万🈻五千多人每人每月提供的油票、肉票、蛋票、布票之类的各种票证,换成粗粮,至少还能多养活一两万人。这么算起来,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到中江省,中江省至少可以解决十万农民的吃饭问题……”
说到这里,包飞扬望着那个小伙子,“这还是大致的估算。实际上在加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的其他费用,比如教学楼、宿舍楼、家属楼等等的建设,节省下来的资源能够养活的人口远不止于此。如果换做你当时🆌是中江省的领导,你是愿意拒绝华夏科技大学的迁入,把省出来的口粮来解决本🁉省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是宁肯愿意中江省十多万人饿肚子,也要坚决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呢?”
小伙子讷讷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真让他选择的话,他肯定是打算让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至于说十多万农民饿肚子,那关他什么事情?只要他不饿就好了!可是当着孟爽和包飞扬,他实在是不好说出心中的答案。毕竟,这样的选择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包飞扬也知🀡♹道小伙子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那个小伙子知🞅👮道,柳建功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么目光短浅的领导。
“呵呵,看怎么说了!”包飞扬说道,“倘若柳建功真的是那种不顾百姓死活🜖🂋,一心捞政绩捞虚名的领导,那么解决华夏科技大学一万多师生吃饭的问题💰🕜,确实是有办法办到。可是呢,比起名声和政绩来,我认为柳建功更看重的是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问题,所以呢,才做出拒绝华夏科技大学迁址到中江省的决定吧!”
“👮🌏♭谬论!”小伙子不屑地说道,“增加一万多人吃商品粮,就能影响到中江省几千万百姓的生计了?我看你是强词夺理!”
“是吗?”包飞扬笑了笑,一点都不生气,🐺🄷🂎问🇱小伙子道:“🜑🁛你是土生土长的中江省人吗?”
“是啊?”小伙子🞼🙡望着包飞扬说道,“怎么了?”
“那么你有没有听你父🁜🆬母说过,中江省以前有一句很有名的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呢?”
“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小伙子怔了一下,摇头说道,“我没有听说过🁌🄗♑。”
“嗯,没听说过也是正常🈷的。”包飞扬点🞼了点头,“当时我们年龄都很小,那段日子又太艰苦了,有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回忆那段苦日子,也就很少和自己的孩子们说起。”
“飞扬。我听说过。我父亲当时就对我说起过那段日子。”孟爽在一旁插言道。“当时几乎是顿顿红薯,他胃里整天都泛着酸🙝水。以至于到现在红薯成为他最讨厌的食物,甚至我妈如果在菜市场不小心买了红薯回来,他都会当场翻脸的!”
“说起这个。你爸爸和我爸爸倒是很像,他也很讨厌吃🂧红薯!”小伙子听孟爽这么一说,顿时想起来了,连忙附和道。
包飞扬点了点头,又说道:“别看我们中江省现在是产粮大省,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调出去支援其他缺粮🜅⛛省份。可是在八十年😏🀝代之前呢,中江省可是有名的缺粮大省,粮食不能自给,即使每年中央想方设法从其他省份给中江省调入大批粮食。中江省的粮食缺口依旧很大,连老百姓的温饱也无法解决,以至于大多数百姓都要靠红薯来充饥,这才有了‘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民谣。”
“不是吧?”上铺的小伙子还是不敢相信。
“怎么不是?”包飞扬说道。“前一段时间天源市搞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我顺便也查阅了一下中江省的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自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之初,中江省就是严重的缺粮省份,当时的粮食总产量仅有一百四十亿斤,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也就是华夏科技大学打算迁址到中江省的时候,中江省的粮食产量也才刚刚突破两百亿斤,听着数量似乎不少,但是被中江省当时六千多万人口一平均,人均占有粮食还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再加上粮食加工成面粉、大米等实际供应的口粮时的损耗,人均占有水平更是可怜。那个🗠🝀时候中江省领导最大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从省外筹集粮食调入省内,以维持六千多万中江省人民的最低口粮要求。可以想见,这个😯🄶时候,忽然间迁移来一所重点大学,一万多名师生的口粮和副食品的供应,会给中江省造成多大的压力。”
小伙子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是难得没有立即出言反驳包飞扬。
“咱们来算一笔细账,”包飞扬看出了小伙子心里的想法,说道:“一万多名师生,加上教职工的家属,一共按照一万五千人来算吧。按照当时的供应标准,一个人一个月大约是三十斤口粮,这算下来一年就需要中江省额外筹集五百四十万斤口粮。而当时呢,一斤口粮能够换五斤红薯,一个农村人口,一天也就是🌺🄉🟁一斤红薯加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就可以勉强过火。如果能够把这五百四十多万斤的主粮指标省下来🏃🗞,那么至少可以让中江省多养活七八万人。再加上需要给这一万🈻五千多人每人每月提供的油票、肉票、蛋票、布票之类的各种票证,换成粗粮,至少还能多养活一两万人。这么算起来,拒绝了华夏科技大学迁到中江省,中江省至少可以解决十万农民的吃饭问题……”
说到这里,包飞扬望着那个小伙子,“这还是大致的估算。实际上在加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的其他费用,比如教学楼、宿舍楼、家属楼等等的建设,节省下来的资源能够养活的人口远不止于此。如果换做你当时🆌是中江省的领导,你是愿意拒绝华夏科技大学的迁入,把省出来的口粮来解决本🁉省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是宁肯愿意中江省十多万人饿肚子,也要坚决把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呢?”
小伙子讷讷地,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真让他选择的话,他肯定是打算让华夏科技大学迁移过来,至于说十多万农民饿肚子,那关他什么事情?只要他不饿就好了!可是当着孟爽和包飞扬,他实在是不好说出心中的答案。毕竟,这样的选择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
包飞扬也知🀡♹道小伙子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那个小伙子知🞅👮道,柳建功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么目光短浅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