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可控核聚变研究院中,站在实验室内,徐川看着显示屏上的图像和数据。

    而在实验室的一侧,还有着一间隔离实验间。

    在那里面,扫描电镜、金属原位分析仪、质谱分析仪等设备正在分析着设备中的材料。

    破晓聚变装置第二次的极限实验,创造的不仅仅是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记录,还有一次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实验。

    真正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实验,带来的数据与价值,不是氦三与氢气模拟高密度等离子体流运行能比的。

    后者尽管同样能在温度、密度等方面接近前者,但终究是没法发生聚变现象的。

    而前者,哪怕仅仅只有一毫克的量,却能做到真正的氘氚聚变释放能量,释放中子,提升等离子体的温度,扰乱等离子体运行等等。

    这些都是氦三与氢气模拟运行所无法做到的。

    尤其是第一壁材料的中子辐照损伤,这是可控核聚变中继控制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下一个世界难题。

    第一壁的材料不仅仅要面对反应堆腔室中上亿度的高温氘氚等离子体,还要面对氘氚原料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束。

    除此之外,第一壁材料可能甚至还要承担氚自持的功能。

    DT可控核聚变的两种原料分别是氘和氚。

    氘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巨大,光是海水中就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的氘,制取也相对简单很多。

    但相比较氘来说,氚在地球上的存储量就相当稀少了。

    全球自然资源中的氚存量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自然界的存量只有3.5千克左右。

    而目前各国对氚原料的存储,所有的国家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五公斤。

    一方面是氚会自主的发射β射线而衰变,半衰期仅有12.5年的短暂时间。

    另一方面则是制备它一般都只能通过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