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士设立、公士改动,这些都是朱由检私下的决定,没有和外廷官员商议。

    在相关措施没有完善前,他不打算告诉外廷官员。准备在试行完善后,再一鼓作气推出去。

    所以他嘱咐王承恩等人注意保密,另外还交待锦衣卫和文思院编写技术保密章程、对匠官进行培训,避免大明辛辛苦苦研发的技术,被随意泄露出去。

    大明的官员和士子,对这些其实不关心。他们现在热议的,是刘宗周的重制礼乐。

    尤其是参加会试的举子,根本没有人能想到,只是考了几天试,就发现外面的世界全变了。

    重制礼乐、重修礼经,每一件事都冲击着大明士子的神经,让他们知道大明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决定通过后,大明的未来,会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甚至现在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皇帝和刘宗周对礼运篇的解释,已经纳入科举。

    若非会试已经考完了,说不定他们就要临时抱佛脚,学习礼运篇的新解释。

    甚至有选择考《礼记》的举子、答题试卷涉及到礼运篇的,现在就惶惶不安,到处询问这次的评卷标准,是不是按新解释。

    直到有礼部官员明确回应,告诉他们考官早已进场,根本不会知道礼运篇的新解释,这次评卷按原有解释来。这些人才终于放下心,知道对自己没影响,该担心的是下一科考试的人。

    这个闹剧,让一些人对刘宗周心中腹诽,认为他是闲着没事,才想重制礼乐。

    但是更多的士子,却欢呼雀跃,认为有刘宗周主持重制礼乐,一定能改变大明的风气,避免礼崩乐坏。

    立国二百六十年,大明现在的状况,和国初已经完全不同,许多沿用自国初的旧制,早已不合实际。

    大明的社会矛盾,也是空前加剧。尤其是辽东乱起、天灾频发之后,整个大明的局面,可谓迅速崩坏。

    很多人都觉得,世界不该是这个样子的。他们集会结社、讲论治化,想要用圣贤的学问,澄清当世风气。东林党就是其中的代表,很多东林书院的先生和学生,都是属于此类。

    如今,刘宗周被拜为帝师、奉命重制礼乐。让他们欢呼雀跃,认为一直以来的推动,终于见到了成效。

    也因为此,刘宗周得到了很多人支持。就连朝堂上的官员,也几乎没有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