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学说融于一体,说来容易,其实是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不仅仅是内力上的,更是术的借鉴,法的融合,道的同归。
一个不好,这三家的真元便会打起来。
这是杨清源的挑战,也是他的机遇所在。
三元归一在理论是可行,也有人走过前路,但到底该怎么走,这是杨清源现在需要思索的问题。
好在杨清源的脑海中有海量的书,几乎等同于半个同文馆。
三教初遇之时,也并不和谐,特别是在东晋六朝两三百年间,儒、释、道三教相互辩难、攻击、诋毁,激烈程度几乎到达了顶峰,但即使如此,也多以三教“均善”,孔、老、释均为圣人之三教调和论为开端。
这是三教思想碰撞的中心。
儒、道、释各派之间虽争高下,讨论功能之异同,甚至诋毁中伤,但终能以“文”相交,而可不诉诸暴力,不致发动宗教战争。这和某个叫耶路撒冷的地方可是大相径庭。
儒、道两家在思想观念上虽多有不同,但排他性较少,而包容性、调和性较大,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能力较强。
《中庸》有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道门的观点,向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从楼观台的行事作风中也能看出。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叛出楼观台天人宗,但真正让楼观台清理门户的,只有血河一宗。
天下万法,殊途同归。这是道门万年不变之理。
佛门同样主张不同宗教思想之间有着包容性,如唐宗密《华严原人论序》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前隋文帝崇佛甚深,开皇元年闰三月诏书中说:“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依此观之,盖三教可以“同归”则均在“导民向善”,故前唐高祖李渊谓:“三教虽异,善归一揆。”
从此开始,儒释道三家便有了共同的价值导向——导民向善。
而真正阐述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正是杨清源的师兄,真武道尊张三丰。
红尘人仙在,大道统三教。
不仅仅是内力上的,更是术的借鉴,法的融合,道的同归。
一个不好,这三家的真元便会打起来。
这是杨清源的挑战,也是他的机遇所在。
三元归一在理论是可行,也有人走过前路,但到底该怎么走,这是杨清源现在需要思索的问题。
好在杨清源的脑海中有海量的书,几乎等同于半个同文馆。
三教初遇之时,也并不和谐,特别是在东晋六朝两三百年间,儒、释、道三教相互辩难、攻击、诋毁,激烈程度几乎到达了顶峰,但即使如此,也多以三教“均善”,孔、老、释均为圣人之三教调和论为开端。
这是三教思想碰撞的中心。
儒、道、释各派之间虽争高下,讨论功能之异同,甚至诋毁中伤,但终能以“文”相交,而可不诉诸暴力,不致发动宗教战争。这和某个叫耶路撒冷的地方可是大相径庭。
儒、道两家在思想观念上虽多有不同,但排他性较少,而包容性、调和性较大,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能力较强。
《中庸》有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而道门的观点,向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从楼观台的行事作风中也能看出。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叛出楼观台天人宗,但真正让楼观台清理门户的,只有血河一宗。
天下万法,殊途同归。这是道门万年不变之理。
佛门同样主张不同宗教思想之间有着包容性,如唐宗密《华严原人论序》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前隋文帝崇佛甚深,开皇元年闰三月诏书中说:“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依此观之,盖三教可以“同归”则均在“导民向善”,故前唐高祖李渊谓:“三教虽异,善归一揆。”
从此开始,儒释道三家便有了共同的价值导向——导民向善。
而真正阐述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正是杨清源的师兄,真武道尊张三丰。
红尘人仙在,大道统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