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廷推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是大周官场的潜规则,是对国家重大议题的讨论。

    其实就是一种权威性更高的大朝会制度。

    大周的高级官员都会经过廷推这个过程,比如杨清源的大理寺卿的位置也走过这个流程。

    大周的高层在任职之时一般有三个硬性条件:

    一、非翰林出身,不得为大学士。非二甲进士无权参加翰林院考试,不得入翰林院。

    二、不历县郡府州,不得入阁。不历基层,如何知朝廷运转?

    三、就是廷推。

    若是没有翰林出身且不经过廷推,仅凭天子心意就上位的官员是很容易被文官集团排挤的。

    大周太祖高皇帝在立国之后,改革政治体系,废除了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代替宰相的作用。这使得原本可以制衡君权的相权,被两阁四殿分成了六份。

    没有宰相,大周文官在面对君权的时候相比于前朝就会显得弱势,所以文官必须抱团取暖。

    如果谁背着文官集团去抱皇帝的大腿,会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挤打压,不仅官当不成,还会被士林黑到遗臭万年。

    具体可参考蓝星上明朝张璁的结局。虽然被嘉靖特旨赐翰林出身,然后又特旨进入内阁。可是圣眷有了,群众基础没有,在官位上几起几落。最后嘉靖实在是烦了保他,只能黯然下台。

    群臣推选出数个人选,给天子挑选。一般惯例是得票最高者会得到官职。当然天子的意见才是一锤定音的关键。

    如,明史之中有载:万历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