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江湖之中,微微有些乱象。事情的起因,还是辽东方面的战事。

    果然像林寒说的,鞑子寇边,朝廷震怒,急忙调兵遣将,向着辽东进发。

    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千里’,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老爷兵,只以为寇边的鞑子兵也像治下的百姓一样软弱,是可以一击即溃的,故而并没有将鞑子兵当作一回事。

    甚至在亲眼见到人强马壮的辫子军后,竟然不是坚守城池,而是主动出击,以弱势的步兵对抗气盛的骑兵。

    鞑子兵大喜,一轮冲锋、一轮齐射,明军立时哭爹喊娘、丢盔弃甲,兵败如山倒,跌跌撞撞惨死在自己人脚下的兵卒甚至比死在弓箭、马刀之下的还要多。

    大明的兵痞们这才知道,辫子军的刀剑真的是吃肉的,先前以为的小花猫瞬间露出狰狞的嘴脸,原来那竟是色彩斑斓的‘大虫’。

    数次失败之后,大明的文臣、监军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失误了。当然,他们是绝对不会承认失败的,仅仅是失误而已。

    意识到失误,在处决了几个替罪羔羊,甚至是宰杀了一些边民之后,报往朝廷的奏折上,立时就有了斩敌多少多少,双方互有胜负,但鞑子兵太多,杀不甚杀,请求支援,又因粮草不足,再次请求支援。

    若说第一次的失败,还可以看着是对鞑子兵的认识不足,尚算‘情有可原’,那么第二个错误,就足以说明是愚蠢了。

    招降!

    这就是太监们想出来的办法。就像前朝招降水泊梁山一样,太监们以为这一次寇边的鞑子也是像宋江一样,是想要谋个前程、得些利益,他们以为,在天朝的惶惶天威之下,鞑子们终究是要屈服的。

    还别说,鞑子们真的屈服了,就在太监们在守将们的反对无果的情况下,兵将齐出,前去受降。

    最后,被人一窝给端了,接着又被赚开城门,城池沦陷!

    当第一座城池被鞑子兵占领,便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传来噩耗,从此君王天天要早朝,却无能为力,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连丢五、六十城,举国震惊。

    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乏勇士,即使是在朝廷最懦弱的时候,只要朝廷自己不刻意打压,自然会有一茬又一茬的勇士,像割不完的韭菜一样冒出来。

    听到官军节节败退,立时就有热血汉字、江湖豪杰要投军报国。可惜,这些草莽英雄严重低估了朝廷的自尊心。

    名门弟子要报国?可以,军官身边需要守卫,越多越好。山贼草寇要投军?左右,给我拿下!欺我军中无人么?

    热潮过后,武林豪杰们才发现,即使是想要报国,也是需要门路的。但即使是混得好的,有些作为的,也不过是混在军将身边做个守卫,防备敌方刺客刺杀之类的。其他的,甚至是只能做一小兵,冲锋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