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当然无异议,他喜欢给手下人充足的自由,只要对方能回报他相当的政绩就可以。
而绍杰也很擅长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很快就与本地的帮派建立了比较友好的关系,而通过他们提供的讯息,结合前任留下来的资料,绍杰对西奈及周边局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绍杰虽然是苏伊士领事,但其负责埃及、西奈和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军政事务,算是为西津的李素分担了一部分职责。
苏伊士城基本是一个东方城了,这里来来往往的是各国各族人,但居住此地的人却多是来自东方。而来自欧洲和奥斯曼帝国的人则多居住在塞得港,中途市则是最为复杂的,不仅各国商人云集,而且还有埃及移民,主要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总部在中途市,雇佣的普通工人多是来自埃及的。
帝国国民在运河沿岸的三个城市,地位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主要是帝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在这里摆着,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纳税。阿玛尔实行的法令几乎完全是为财政服务的,哪个民族纳税多,哪个民族的地位就高,在这里,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李君威一直在苏伊士城呆了大半个月,阿玛尔帕夏才匆匆赶到,这个自幼在槟城留学长大的家伙与中国人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他那一身衣服,却是极为的华丽。但这也掩盖不了阿玛尔此时此刻面临的主要问题——穷!
在科普鲁律家族重掌政权之后,奥斯曼坚定的走向了改革之路,虽然许多改革措施是失败的,比如法律、政治改革,但有两种是成功的,那就是财政改革和军事改革。
因为成功的财政改革,奥斯曼很早就还清了欠帝国方面的债务,但最近这些年的变故让这个国家也拿不出多少钱来。
奥斯曼帝国一直维持着相当规模的军队,与俄国、奥地利之间进行对峙,并且还在北非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殖民地战争。这本身就是极为耗钱的,更大的财政灾难在于,奥斯曼帝国在过去的十年里,进行了几次失败的投资。
帝国一直希望奥斯曼帝国支持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工作,加宽加深这条运河,但奥斯曼帝国方面一直兴趣缺缺,毕竟现在这条运河能通航五千吨级的船只,而现在只有帝国方面有更重的船只,扩建运河只是为帝国服务。
相反,奥斯曼帝国致力于修筑铁路,法佐为奥斯曼帝国规划了以伊斯坦布尔为核心的铁路网,向北通往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等城市,向南则分别通往波斯湾沿岸的巴士拉,红海沿岸的圣地麦加和埃及的开罗。
显然,这样的铁路网规划是没错的,但是在帝国三十年的时候,法佐制定的计划是在十年内完成所有铁路的铺设。这是只有帝国方面全力支持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问题在于帝国并没有全力支持。
原因在于,奥斯曼方向希望帝国提供技术、部分贷款和运营,却不希望帝国分享其利益,奥斯曼要仿照帝国的干线铁路的运营模式,国建、国营。
但问题就在于,奥斯曼帝国希望帝国提供的是低息贷款,还要求满足奥斯曼提出的各类要求,比如铺设铁路所需要的工人全部从奥斯曼雇佣,所用的铁轨、枕木、石子等也必须使用奥斯曼帝国生产的。
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双方讨论了三年,也没有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帝国根本就不支持奥斯曼形成这样的铁路网。
铁路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不言自明,假设奥斯曼实现了法佐构想的铁路网,那对各地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帝国并不愿意看到和么一个强盛的、统一的天方教国家的存在。
因为双方条件谈不拢,法佐只能退一步,把铁路网建设的计划分批进行,第一批先建设伊斯坦布尔至塞得港的铁路。但即便如此,结果也是失败的,法佐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铁路公司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极度的腐败,从建设到运营都是如此,如期完工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说,铁路建设能否成功都是一个问题。
到了帝国四十三年的今天,这条铁路已经成为了烂尾工程,消耗了奥斯曼帝国太多的财富,除了奥斯曼贵族和官员靠它吃的脑满肠肥,几乎没留下什么,早期为铁路建设兴建的炼钢厂等配套的工业,在铁路还没有建设完的时候,就因为体制僵化和贪污而破产。
而绍杰也很擅长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很快就与本地的帮派建立了比较友好的关系,而通过他们提供的讯息,结合前任留下来的资料,绍杰对西奈及周边局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绍杰虽然是苏伊士领事,但其负责埃及、西奈和阿拉伯半岛的所有军政事务,算是为西津的李素分担了一部分职责。
苏伊士城基本是一个东方城了,这里来来往往的是各国各族人,但居住此地的人却多是来自东方。而来自欧洲和奥斯曼帝国的人则多居住在塞得港,中途市则是最为复杂的,不仅各国商人云集,而且还有埃及移民,主要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总部在中途市,雇佣的普通工人多是来自埃及的。
帝国国民在运河沿岸的三个城市,地位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主要是帝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在这里摆着,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纳税。阿玛尔实行的法令几乎完全是为财政服务的,哪个民族纳税多,哪个民族的地位就高,在这里,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李君威一直在苏伊士城呆了大半个月,阿玛尔帕夏才匆匆赶到,这个自幼在槟城留学长大的家伙与中国人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他那一身衣服,却是极为的华丽。但这也掩盖不了阿玛尔此时此刻面临的主要问题——穷!
在科普鲁律家族重掌政权之后,奥斯曼坚定的走向了改革之路,虽然许多改革措施是失败的,比如法律、政治改革,但有两种是成功的,那就是财政改革和军事改革。
因为成功的财政改革,奥斯曼很早就还清了欠帝国方面的债务,但最近这些年的变故让这个国家也拿不出多少钱来。
奥斯曼帝国一直维持着相当规模的军队,与俄国、奥地利之间进行对峙,并且还在北非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殖民地战争。这本身就是极为耗钱的,更大的财政灾难在于,奥斯曼帝国在过去的十年里,进行了几次失败的投资。
帝国一直希望奥斯曼帝国支持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工作,加宽加深这条运河,但奥斯曼帝国方面一直兴趣缺缺,毕竟现在这条运河能通航五千吨级的船只,而现在只有帝国方面有更重的船只,扩建运河只是为帝国服务。
相反,奥斯曼帝国致力于修筑铁路,法佐为奥斯曼帝国规划了以伊斯坦布尔为核心的铁路网,向北通往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等城市,向南则分别通往波斯湾沿岸的巴士拉,红海沿岸的圣地麦加和埃及的开罗。
显然,这样的铁路网规划是没错的,但是在帝国三十年的时候,法佐制定的计划是在十年内完成所有铁路的铺设。这是只有帝国方面全力支持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问题在于帝国并没有全力支持。
原因在于,奥斯曼方向希望帝国提供技术、部分贷款和运营,却不希望帝国分享其利益,奥斯曼要仿照帝国的干线铁路的运营模式,国建、国营。
但问题就在于,奥斯曼帝国希望帝国提供的是低息贷款,还要求满足奥斯曼提出的各类要求,比如铺设铁路所需要的工人全部从奥斯曼雇佣,所用的铁轨、枕木、石子等也必须使用奥斯曼帝国生产的。
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双方讨论了三年,也没有达成一致,更重要的是,帝国根本就不支持奥斯曼形成这样的铁路网。
铁路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不言自明,假设奥斯曼实现了法佐构想的铁路网,那对各地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帝国并不愿意看到和么一个强盛的、统一的天方教国家的存在。
因为双方条件谈不拢,法佐只能退一步,把铁路网建设的计划分批进行,第一批先建设伊斯坦布尔至塞得港的铁路。但即便如此,结果也是失败的,法佐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铁路公司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极度的腐败,从建设到运营都是如此,如期完工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说,铁路建设能否成功都是一个问题。
到了帝国四十三年的今天,这条铁路已经成为了烂尾工程,消耗了奥斯曼帝国太多的财富,除了奥斯曼贵族和官员靠它吃的脑满肠肥,几乎没留下什么,早期为铁路建设兴建的炼钢厂等配套的工业,在铁路还没有建设完的时候,就因为体制僵化和贪污而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