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唇枪舌剑(1/2)
姜雄华给张济夫又新泡了一杯茶,两个人摆起三峡论证的事。这一摆,姜雄华才发现张济夫对三峡论证中的问题,了解得一点不比自己少,对不同意见方观点的了解,甚至比自己还多。
张济夫不是会议的正式代表,因为他发表过一些关于三峡论证不同观点的文章,这次是随渝州参会人员来的。
姜雄华一边喝茶一边说:“老张,我没想到你也关注三峡的事。咋个会有这个兴趣的?”
张济夫不急不忙地说:看你说的,你以为除了你们,别人就不关心啦。雄华,我跟你说,现在除了你们圈子内的人外,老百姓也关心这个事。当然喽,老百姓对技术上的事不如你们在行。他们的关注点,是这个事是不是像你们标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历史上,乱整的事太多,所以老百姓怀疑的态度是有道理的。至于我个人,关注三峡问题,一是因为跟渝州利益攸关,二是关注自然生态。我更看重后者。
张济夫这番话逻辑性很强,姜雄华想到底是博士。不过,他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认同的是过去确实有草率上马的工程,像三门峡水电站就是一例,如今一批评过去的拍脑壳工程,就以它为例。不认同的是张济夫对三峡论证公正性、科学性的质疑。他刚想反驳,想起梁仲夏告诉他的话,不要多争论这事,这事不是讨论决定得了的。于是,他没有说话,想听张济夫说下去。
一看他没有接话,张济夫就往下说:雄华,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江边游泳时,杨建国说过科罗拉多大峡谷上的胡佛大坝。
姜雄华依旧没说话,点头表示还记得。
张济夫接着说,那时我还在心头想,跟老子,这建国扯到哪里去了。也根本没想到我能有机会去那里。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前不久我去了一趟美国,专程考察了科罗拉多河,参观了胡佛水电站。考察期间跟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几位学者、大峡谷公园规划部负责人举行了座谈。他们介绍,原来在上游还规划有两个梯级电站,现在为了保护壮丽的大峡谷风光,就不再建了……
说到胡佛大坝,姜雄华当然清楚,他也去过,而且从美方人员口中晓得,国内有许多各色代表团去参观过,提些非驴非马非专业的问题,搞得美方接待人员很烦。其实那些人都不是为了考察胡佛电站,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冲着大峡谷风光去的“公费旅游”而已。姜雄华心头想,张济夫肯定是想用胡佛电站说事了,把端起的茶杯又放下,说,老张,你扯这样远想说明啥。你就直奔主题嘛。跟老朋友说话还用得着绕弯子。
张济夫一听,还是不急不躁地说,这不是急的事,论证了几十年的事哪能急嘛。美国人看问题的视野跟我们不一样,说电力从别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而大峡谷的自然风光破坏了就找不到第二处。
说到这里,张济夫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姜雄华没有插嘴,免得他说自己着急,静待他说下去。果然,张济夫放下茶杯后,慢慢地说,国内的论证就没有这种考量。他开始掰着指头说:八三年国家计委牵头的论证审议通过后,八四年国务院也批准了。张济夫不慌不忙地掰下第二根指头:渝州地处水库尾巴上,老百姓自然也关心,这涉及到渝州的利益和航运部门的利益。渝州和交通部向国务院提出将水位提高到180米的建议,以便万吨船队直达渝州港。张济夫的手指头掰到第三根:国务院要求国家计委、科委对水位问题再作论证。此时正逢舆论环境宽松,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呼声日高,各种不同意见纷纷出现。八六年国务院领导又率队考察三峡工程后,决定由水电部进行重新论证。这才有了这三年的论证。说到这里,张济夫已经掰下了四根指头。
听到这里,姜雄华有一点惊讶:“哟,老张你搞得门儿清嘛。”
张济夫仍是平静地说:“这些不是重要的,过程而已。重要的是这次论证中很多不同意见得到公开发布,能跟老百姓见面。让水电部牵头重新论证,说明上头对此事很慎重。不过,不同意见最后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刚听张济夫的话,姜雄华就跟他看法不一致了,他听梁仲夏说过,上头让重新论证,表明上头要上马三峡工程的决心很大,也是要对不同意见和世人有一个交待。慎重肯定是要慎重的,这样大的工程能不慎重吗?听到最后一句,姜雄华听出对方是话中有话,情绪开始有点激动,眼睛盯着张济夫就问:
“老张,你这话是啥子意思?啥叫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次水电部的论证领导小组像是打麻将一样,人员清一色,意见一边倒,能保证不同意见得到重视吗?”张济夫并不看姜雄华,语气仍然平和,问题却说得尖锐。
听张济夫这样一说,姜雄华有些不高兴了,说这完全是不顾事实。仍然平静地回应:“老张,参加专家组的四百多名专家,水电系统外的专家超过一半,咋个能说人员清一色嘛。再说专家们都不是三岁娃儿,都有自己的观点,咋个能说是意见一边倒?”
张济夫立刻用数字来说明问题:“雄华,你不用不高兴,我们就事论事,事实就是如此。我看过越山先生等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写的文章,认为论证组织方式不当。文章指出论证领导小组11个成员,全部为原水电部正副部长、正副总工和长办、三峡开发总公司的领导人。下属的14个专家组中,有10个组的组长是水电系统的人,有4个组的副组长是水电系统的人。进行具体工作的14个工作组的组长全部是水电系统的人。所以越山先生他们认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部门对自己所属工程的论证,很难做到公正。我个人同意这种判断。这种状况下,极易搞成一家之言。”
张济夫不是会议的正式代表,因为他发表过一些关于三峡论证不同观点的文章,这次是随渝州参会人员来的。
姜雄华一边喝茶一边说:“老张,我没想到你也关注三峡的事。咋个会有这个兴趣的?”
张济夫不急不忙地说:看你说的,你以为除了你们,别人就不关心啦。雄华,我跟你说,现在除了你们圈子内的人外,老百姓也关心这个事。当然喽,老百姓对技术上的事不如你们在行。他们的关注点,是这个事是不是像你们标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历史上,乱整的事太多,所以老百姓怀疑的态度是有道理的。至于我个人,关注三峡问题,一是因为跟渝州利益攸关,二是关注自然生态。我更看重后者。
张济夫这番话逻辑性很强,姜雄华想到底是博士。不过,他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认同的是过去确实有草率上马的工程,像三门峡水电站就是一例,如今一批评过去的拍脑壳工程,就以它为例。不认同的是张济夫对三峡论证公正性、科学性的质疑。他刚想反驳,想起梁仲夏告诉他的话,不要多争论这事,这事不是讨论决定得了的。于是,他没有说话,想听张济夫说下去。
一看他没有接话,张济夫就往下说:雄华,你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江边游泳时,杨建国说过科罗拉多大峡谷上的胡佛大坝。
姜雄华依旧没说话,点头表示还记得。
张济夫接着说,那时我还在心头想,跟老子,这建国扯到哪里去了。也根本没想到我能有机会去那里。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前不久我去了一趟美国,专程考察了科罗拉多河,参观了胡佛水电站。考察期间跟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几位学者、大峡谷公园规划部负责人举行了座谈。他们介绍,原来在上游还规划有两个梯级电站,现在为了保护壮丽的大峡谷风光,就不再建了……
说到胡佛大坝,姜雄华当然清楚,他也去过,而且从美方人员口中晓得,国内有许多各色代表团去参观过,提些非驴非马非专业的问题,搞得美方接待人员很烦。其实那些人都不是为了考察胡佛电站,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冲着大峡谷风光去的“公费旅游”而已。姜雄华心头想,张济夫肯定是想用胡佛电站说事了,把端起的茶杯又放下,说,老张,你扯这样远想说明啥。你就直奔主题嘛。跟老朋友说话还用得着绕弯子。
张济夫一听,还是不急不躁地说,这不是急的事,论证了几十年的事哪能急嘛。美国人看问题的视野跟我们不一样,说电力从别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而大峡谷的自然风光破坏了就找不到第二处。
说到这里,张济夫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姜雄华没有插嘴,免得他说自己着急,静待他说下去。果然,张济夫放下茶杯后,慢慢地说,国内的论证就没有这种考量。他开始掰着指头说:八三年国家计委牵头的论证审议通过后,八四年国务院也批准了。张济夫不慌不忙地掰下第二根指头:渝州地处水库尾巴上,老百姓自然也关心,这涉及到渝州的利益和航运部门的利益。渝州和交通部向国务院提出将水位提高到180米的建议,以便万吨船队直达渝州港。张济夫的手指头掰到第三根:国务院要求国家计委、科委对水位问题再作论证。此时正逢舆论环境宽松,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呼声日高,各种不同意见纷纷出现。八六年国务院领导又率队考察三峡工程后,决定由水电部进行重新论证。这才有了这三年的论证。说到这里,张济夫已经掰下了四根指头。
听到这里,姜雄华有一点惊讶:“哟,老张你搞得门儿清嘛。”
张济夫仍是平静地说:“这些不是重要的,过程而已。重要的是这次论证中很多不同意见得到公开发布,能跟老百姓见面。让水电部牵头重新论证,说明上头对此事很慎重。不过,不同意见最后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刚听张济夫的话,姜雄华就跟他看法不一致了,他听梁仲夏说过,上头让重新论证,表明上头要上马三峡工程的决心很大,也是要对不同意见和世人有一个交待。慎重肯定是要慎重的,这样大的工程能不慎重吗?听到最后一句,姜雄华听出对方是话中有话,情绪开始有点激动,眼睛盯着张济夫就问:
“老张,你这话是啥子意思?啥叫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次水电部的论证领导小组像是打麻将一样,人员清一色,意见一边倒,能保证不同意见得到重视吗?”张济夫并不看姜雄华,语气仍然平和,问题却说得尖锐。
听张济夫这样一说,姜雄华有些不高兴了,说这完全是不顾事实。仍然平静地回应:“老张,参加专家组的四百多名专家,水电系统外的专家超过一半,咋个能说人员清一色嘛。再说专家们都不是三岁娃儿,都有自己的观点,咋个能说是意见一边倒?”
张济夫立刻用数字来说明问题:“雄华,你不用不高兴,我们就事论事,事实就是如此。我看过越山先生等十位全国政协委员写的文章,认为论证组织方式不当。文章指出论证领导小组11个成员,全部为原水电部正副部长、正副总工和长办、三峡开发总公司的领导人。下属的14个专家组中,有10个组的组长是水电系统的人,有4个组的副组长是水电系统的人。进行具体工作的14个工作组的组长全部是水电系统的人。所以越山先生他们认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部门对自己所属工程的论证,很难做到公正。我个人同意这种判断。这种状况下,极易搞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