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石油、战争还有可爱的意大利人(2/3)
虽然德意在奥地利问题上多有龌龊,但是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墨索里尼政府对德意联合出资的德意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勘探石油的开采工作一直是大开绿灯,更何况早期的堪探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投入,超过三分二都是德方出资的。利比亚油田的开发。德国的投资占了超过百分七十之多,但是产出石油利益的分配,双方地是五五分成。
1932年年末德意间进行在利比亚堪探石油的秘密谈判,1933年起,德国先是单方面出资,在利比亚的卡普国港的东南部地区开始修建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一项基础工程的建造工作,一做就是四年,其间耗资无数。1937年六月时,才开始在选好地点进行钻井工作,到了1937年九月。当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下水,第一口油井开始出油,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周边地区更有数十口油井开始陆续出油。
之所以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打出第一口高产油井,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利比亚地区是个落后的沙漠国家,前期的基础工程配套设施近乎无,一切只能从头做起。其次是早期的石油钻井技术还不够成熟,当时最大的开采度不超过一千八百米,还需等待更深的钻探开采技术的进步。
而第三个原因却是德国人自己有意地在拖延。
所谓的小儿持金于市,1936年前的德国,国力依旧不足以完全防备边上的意大利“黑吃黑”吞了他们在利比亚的石油利益,而利比亚本身就是意大利人的殖民地。在德国能够绝对地压制住意大利,逼其老实地“听话”前。汉娜也不敢过早地泄露油井的具体的钻探地点所在。而为了能让意大利人老实地合作,在石油利益上双方也是签订很公平的分红原则。但就算是这样,德国对意大利这个“面条”盟友,仍然是防备有加。直到德国自认国力军力有能压制住“不老实”的意大利人后,在利比亚钻探那些油井才在短时间内纷纷开始出油。
德国是一直等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被英法操纵的国联进行石油禁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禁运),需要取得德国的支持后,方才加快了在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工作。——事实上墨索里尼也并不是“老实人”,汉娜得到情报,早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过程中,墨索里尼就曾动过一吞掉利比亚即将出油的油田的念头,只是在陆军和空军的强烈反对下,意识到德意间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后,方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利比亚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也只有汉娜这样的穿越者,才敢在一口油井都没有打的情况下,就提前数年进行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
到了1938年的德国吞并苏台德时,新开发的利比亚油田,每月的石油产量已突破二十五万吨,而新的油井还正在钻探中。拥有汉娜提供具体油井坐标的德意石油公司,每个钻井都是一打一个准,利比亚油田产能,每个月都在快速上升中。即使按最保守的角度去估计,1938年过后,光是从利比亚油田,德意两国一年就可以获得超过四百万吨的石油。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要知道二战前意大利一年的石油需求也不过是一百八十万吨左右。
利比亚油田的开发,大大援解了德国石油来源路线单一的问题。无论是汉娜还是林汉。都不会想把德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完全押在苏联信守合约承诺和保证罗马尼亚的永久中立的基础上。开发利比亚油田,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和苏联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但是,这也只是多了一个筹码而已。
利比亚的石油虽然好。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安全问题:周围全是英法的殖民地。一旦开战,极有可能被英法攻击。林汉和汉娜开发利比亚油田。本意上也只是为德国多一条备用的石油通道而已,两人其实都心知这条通道并不安全。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这条通道,在战前尽可能多的让德国囤积石油的战略储备。
1938年后,随着英法在捷克问题上的退让,以及德国在欧洲更加强大的话语权,先前还曾想过动点坏心思的意大利,现在在德国面前。也愈发地开始老实起来。1938年三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后,意大利方面甚至已悄悄地向德国抛去“媚眼”,私下想和其讨论“结盟”的话题。
但是,深知意大利“猪队友”属性的汉娜和林汉,对于意大利主动送上门来的热脸蛋,矛盾不已,只感觉贴也不是,拒绝也不是。
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时拙劣的表现,一直是后世军迷中间谈笑吐糟的话题。虽然深知二战“真实”历史的林汉和汉娜。都认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有些过度被黑了——相对意大利的陆军,其空军和海军在二战时的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海军。在地中海的表现甚至足够嘲笑德国海军。
至于陆军方面,意大利在北非的部队,其实也有不少有着令人一亮的表现。比如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时,隆美尔的德军抢了意大利人的交通工具逃走时,若不是他的意大利盟友依旧在顶在前线拼力抵抗,哪里轮到得这头沙漠之狐逃走。意大利陆军战斗力上不去的原因,一个是没钱,装备差,另一个原因。却是意大利人散漫的天性的地域差距差的问题。
意大利本土,北部分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这里是墨索里尼的“基本盘”,这里征到的意大利士兵。在战场上的斗志、战斗力相对而言就很不错。至于中南部地区,是以农业为主,这里征到的兵,战斗力就很堪忧了。而一支军队的综合战力,在没有“政委”这个大杀器存在的情况下,最胆小的士兵往往才是决定一军队最强战力的关键。意大利陆军的“面”,主要还是被中南部地区征的兵拖了后腿。
1938年三月后,随着利比亚油田开始陆续出油,意大利在获得巨大的石油利益之后,对德国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而英法两国对意大利的态度,同样也变得微妙了。
英法两国开始拉拢意大利,妄想象一战时一般,将意大利拉到英法的战车那边。
为了讨好意大利,英法甚至取消了因为入侵埃塞俄比亚而对意大利实行的制裁和禁运。
1932年年末德意间进行在利比亚堪探石油的秘密谈判,1933年起,德国先是单方面出资,在利比亚的卡普国港的东南部地区开始修建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一项基础工程的建造工作,一做就是四年,其间耗资无数。1937年六月时,才开始在选好地点进行钻井工作,到了1937年九月。当齐柏林号航空母舰下水,第一口油井开始出油,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周边地区更有数十口油井开始陆续出油。
之所以用了四年的时间才打出第一口高产油井,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利比亚地区是个落后的沙漠国家,前期的基础工程配套设施近乎无,一切只能从头做起。其次是早期的石油钻井技术还不够成熟,当时最大的开采度不超过一千八百米,还需等待更深的钻探开采技术的进步。
而第三个原因却是德国人自己有意地在拖延。
所谓的小儿持金于市,1936年前的德国,国力依旧不足以完全防备边上的意大利“黑吃黑”吞了他们在利比亚的石油利益,而利比亚本身就是意大利人的殖民地。在德国能够绝对地压制住意大利,逼其老实地“听话”前。汉娜也不敢过早地泄露油井的具体的钻探地点所在。而为了能让意大利人老实地合作,在石油利益上双方也是签订很公平的分红原则。但就算是这样,德国对意大利这个“面条”盟友,仍然是防备有加。直到德国自认国力军力有能压制住“不老实”的意大利人后,在利比亚钻探那些油井才在短时间内纷纷开始出油。
德国是一直等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被英法操纵的国联进行石油禁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禁运),需要取得德国的支持后,方才加快了在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工作。——事实上墨索里尼也并不是“老实人”,汉娜得到情报,早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过程中,墨索里尼就曾动过一吞掉利比亚即将出油的油田的念头,只是在陆军和空军的强烈反对下,意识到德意间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后,方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利比亚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也只有汉娜这样的穿越者,才敢在一口油井都没有打的情况下,就提前数年进行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
到了1938年的德国吞并苏台德时,新开发的利比亚油田,每月的石油产量已突破二十五万吨,而新的油井还正在钻探中。拥有汉娜提供具体油井坐标的德意石油公司,每个钻井都是一打一个准,利比亚油田产能,每个月都在快速上升中。即使按最保守的角度去估计,1938年过后,光是从利比亚油田,德意两国一年就可以获得超过四百万吨的石油。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要知道二战前意大利一年的石油需求也不过是一百八十万吨左右。
利比亚油田的开发,大大援解了德国石油来源路线单一的问题。无论是汉娜还是林汉。都不会想把德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完全押在苏联信守合约承诺和保证罗马尼亚的永久中立的基础上。开发利比亚油田,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和苏联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的筹码——但是,这也只是多了一个筹码而已。
利比亚的石油虽然好。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安全问题:周围全是英法的殖民地。一旦开战,极有可能被英法攻击。林汉和汉娜开发利比亚油田。本意上也只是为德国多一条备用的石油通道而已,两人其实都心知这条通道并不安全。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这条通道,在战前尽可能多的让德国囤积石油的战略储备。
1938年后,随着英法在捷克问题上的退让,以及德国在欧洲更加强大的话语权,先前还曾想过动点坏心思的意大利,现在在德国面前。也愈发地开始老实起来。1938年三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后,意大利方面甚至已悄悄地向德国抛去“媚眼”,私下想和其讨论“结盟”的话题。
但是,深知意大利“猪队友”属性的汉娜和林汉,对于意大利主动送上门来的热脸蛋,矛盾不已,只感觉贴也不是,拒绝也不是。
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时拙劣的表现,一直是后世军迷中间谈笑吐糟的话题。虽然深知二战“真实”历史的林汉和汉娜。都认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有些过度被黑了——相对意大利的陆军,其空军和海军在二战时的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海军。在地中海的表现甚至足够嘲笑德国海军。
至于陆军方面,意大利在北非的部队,其实也有不少有着令人一亮的表现。比如著名的阿拉曼战役时,隆美尔的德军抢了意大利人的交通工具逃走时,若不是他的意大利盟友依旧在顶在前线拼力抵抗,哪里轮到得这头沙漠之狐逃走。意大利陆军战斗力上不去的原因,一个是没钱,装备差,另一个原因。却是意大利人散漫的天性的地域差距差的问题。
意大利本土,北部分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这里是墨索里尼的“基本盘”,这里征到的意大利士兵。在战场上的斗志、战斗力相对而言就很不错。至于中南部地区,是以农业为主,这里征到的兵,战斗力就很堪忧了。而一支军队的综合战力,在没有“政委”这个大杀器存在的情况下,最胆小的士兵往往才是决定一军队最强战力的关键。意大利陆军的“面”,主要还是被中南部地区征的兵拖了后腿。
1938年三月后,随着利比亚油田开始陆续出油,意大利在获得巨大的石油利益之后,对德国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而英法两国对意大利的态度,同样也变得微妙了。
英法两国开始拉拢意大利,妄想象一战时一般,将意大利拉到英法的战车那边。
为了讨好意大利,英法甚至取消了因为入侵埃塞俄比亚而对意大利实行的制裁和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