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赵曙听后,额头上已经拧出“川字”地眉头舒展开来。他看到这份策论后。对青苗法地好处当然非常清楚,虽然对于策论中。王静辉提出整合民间的商人建立银行地作用很不明白,但心中隐隐约约的觉得还是因为现在的吏治问题,也对他的良苦用心非常感动。满意归满意,要想让青苗法获得通过还是非常困难地。作为大宋的皇帝,他当然要考虑类似韩绛这样势力极大家族的反应,但这青苗钱估计如果推行到全国的话,每年会高达百万贯,这对于他的诱惑是致命的。司马光能够站出来为王静辉说话,也算是解开了现在的困局,毕竟谁都不愿意桶这个马蜂窝,由司马光来干正合适。
此时福宁殿中像韩琦、富弼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影响的大臣自然是不冷不热的说两句赞成的话,但难受地便是韩绛了,平心而论在他眼中对青苗法还是非常赞成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家族的利益,这就让他有些犹豫了。韩绛想反驳,但这篇策论结构严谨,简直是滴水不漏,各个方面考虑的都非常周到,想挑毛病也是一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这让他怎么反对?
英宗赵曙看到周围大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便批准了王静辉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韩绛此时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心中总算是解脱了。他明白向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完全有权力像李参和王安石那样不必向朝廷请示便可以在楚州试行青苗法。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宗赵曙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有为皇帝的作风,他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就是为了实验不同地方法来推广到全国改革弊政,王静辉今天在楚州试行。如果效果显著很可能会被推广到全国。不过韩绛现在似乎就感到这部青苗法肯定会得到推广,那份策论的体制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简直如流水帐一般,条条框框居然写得这么清楚,有这样的策论,再加上这个驸马爷的能耐,如果试行后没有效果才怪呢!
几天后,王静辉在楚州接到了颖王赵顼和英宗赵曙两父子的来信,老丈人赵曙地来信很简单:朕已准了你的奏折,盼早日回复佳音。而赵顼的来信就比较长了,对那天福宁殿中议事的过程都写了出来,从赵顼的信中,王静辉知道这次得罪的人比上次试行免役法得罪的人还要多,来头更大,至少河北的韩家是跑不了了。
河北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王静辉当然不会忽视,他也了解了一下韩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时候他所知道的韩家要比他原来在书上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他记得韩家在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分成了两派,现在看来倒是韩家有意为之。韩绛在历史上是追随王安石的,这个当初太子赵顼的老师,经常在给赵顼上课讲解经义的时候,总是为王安石延誉。
想到这里王静辉也十分纳闷韩绛应该是青苗法的,如果换了他弟弟韩维反对,这才是正常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如王安石,不值得他在政治上追随自己的缘故。
“呵呵,历史上大概韩绛也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上。我又不是当宰相,让他追随自己干什么?!”王静辉自嘲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多了,照自己这么搞下去,除非自己的老丈人赵曙突然暴毙,王安石最多也就是个翰林学士或是参知政事而已,远远不能达到历史上的权势水平。
现在青苗法得到了英宗赵曙的批复后,王静辉就开始准备实施了。其实在王静辉的心中,楚州不是一个试行青苗法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发生最严重的灾害便是在仁宗时代发生的旱灾,而现在自己把楚州的水利问题已经搞定了,而且这里已经普及了耐旱的占城稻,就算再次发生大旱灾,王静辉也可以毫不费力的渡过灾害。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农民受灾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以渡过灾年,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在楚州施行青苗法有一大好处便是这里由于是鱼米之乡,农民借贷的利息最少是四到六成,还没有想西北或是河北那样能够达到翻番的地步,将借贷利息降下来应该不会引起高利贷者们的反弹,这样可以使他能够聚集商人筹集更多的资金参加自己的计划。
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王静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晋商的票号现在恐怕要改姓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此时福宁殿中像韩琦、富弼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影响的大臣自然是不冷不热的说两句赞成的话,但难受地便是韩绛了,平心而论在他眼中对青苗法还是非常赞成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家族的利益,这就让他有些犹豫了。韩绛想反驳,但这篇策论结构严谨,简直是滴水不漏,各个方面考虑的都非常周到,想挑毛病也是一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这让他怎么反对?
英宗赵曙看到周围大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便批准了王静辉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韩绛此时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心中总算是解脱了。他明白向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完全有权力像李参和王安石那样不必向朝廷请示便可以在楚州试行青苗法。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宗赵曙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有为皇帝的作风,他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就是为了实验不同地方法来推广到全国改革弊政,王静辉今天在楚州试行。如果效果显著很可能会被推广到全国。不过韩绛现在似乎就感到这部青苗法肯定会得到推广,那份策论的体制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简直如流水帐一般,条条框框居然写得这么清楚,有这样的策论,再加上这个驸马爷的能耐,如果试行后没有效果才怪呢!
几天后,王静辉在楚州接到了颖王赵顼和英宗赵曙两父子的来信,老丈人赵曙地来信很简单:朕已准了你的奏折,盼早日回复佳音。而赵顼的来信就比较长了,对那天福宁殿中议事的过程都写了出来,从赵顼的信中,王静辉知道这次得罪的人比上次试行免役法得罪的人还要多,来头更大,至少河北的韩家是跑不了了。
河北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王静辉当然不会忽视,他也了解了一下韩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时候他所知道的韩家要比他原来在书上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他记得韩家在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分成了两派,现在看来倒是韩家有意为之。韩绛在历史上是追随王安石的,这个当初太子赵顼的老师,经常在给赵顼上课讲解经义的时候,总是为王安石延誉。
想到这里王静辉也十分纳闷韩绛应该是青苗法的,如果换了他弟弟韩维反对,这才是正常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如王安石,不值得他在政治上追随自己的缘故。
“呵呵,历史上大概韩绛也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上。我又不是当宰相,让他追随自己干什么?!”王静辉自嘲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多了,照自己这么搞下去,除非自己的老丈人赵曙突然暴毙,王安石最多也就是个翰林学士或是参知政事而已,远远不能达到历史上的权势水平。
现在青苗法得到了英宗赵曙的批复后,王静辉就开始准备实施了。其实在王静辉的心中,楚州不是一个试行青苗法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发生最严重的灾害便是在仁宗时代发生的旱灾,而现在自己把楚州的水利问题已经搞定了,而且这里已经普及了耐旱的占城稻,就算再次发生大旱灾,王静辉也可以毫不费力的渡过灾害。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农民受灾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以渡过灾年,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在楚州施行青苗法有一大好处便是这里由于是鱼米之乡,农民借贷的利息最少是四到六成,还没有想西北或是河北那样能够达到翻番的地步,将借贷利息降下来应该不会引起高利贷者们的反弹,这样可以使他能够聚集商人筹集更多的资金参加自己的计划。
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王静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晋商的票号现在恐怕要改姓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