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17日中午2点,德军南北攻击群正式会师,库尔斯克地区被德军彻底包围,被包围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大约有一百八十万人左右。
希特勒接到李默的命令,那是惊喜又愤怒,这克虏伯家的小子就是这样任性,现在好了,这包围的苏军是不得不消灭,送上门的菜希特勒不吃也得吃,可是根本英英国送来的情报分析,英美很可能就在本月的某个时间登陆,这可是288万英美联军,一万多辆坦克,一万多架飞机,其他重武器更是不计其数。
怎么办,这下希特勒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包围圈的苏军肯定要消灭,法国那边也要防备英美联军的登陆作战,希特勒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破解的办法,只要又一次把李默从前线召回柏林问策。
……
历史上的库尔斯克会战,从德军最初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出德军追求的是在苏联实施有限的进攻,继而取得迅速而辉煌的胜利,用以恢复德军的声誉和其他轴心国的信任。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德军曾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尽管胜利的天平曾一度倾向德国,但最后的结局仍令人沮丧,自此之后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
总体来说,历史上的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原因很多,首先是德军对于这个计划本身的考虑并不全面,同时进攻时间推迟的太久也丧失了战役的先机,因此最后这个攻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验,无论德军有多么强大,攻打预有良好防御阵地的强敌也是很不明智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犯了如同1942年夏季战役时的错误,命令他们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去强攻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的库尔斯克,而当战役进行至关键时刻希特勒的决心又产生了动摇。导致战役功亏一篑,最终得不偿失。
这两种情况,德军都丧失了发挥机动作战特点的条件。而是在苏军选好的地点与其交锋。1941和1942年的战争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德军让他们的坦克部队在苏联的辽阔大地上纵横驰骋。事实上是所向无敌的。而在1943年,本来德军应当实施的是战略退却,或在一些有把握取胜的地段实施突然袭击,为机动作战创造条件。
但这一切也都随着库尔斯克进攻战役的进行与失败而成为了不可能了,更为可怕的是---德军刚刚完成的东线战场部队的再编组和再装备的工作,却因为这次进攻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这是1943年一年中的产量所无法补充的。
事实上德军德国1943年新战车的产量应该是用来成立西线战场上的机动总预备队,以应对盟军将来可能的登陆。但为了这次准备仓促的攻势。德军却消耗了他最后的战略预备力量。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表现,就可以发现,整个1943年期间德国失败的原因事实上与他们在1942年失败的原因一样,仍然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摩托车辆与油料不足;希特勒仍然顽固推行专守防御战略,上述原因促使德军既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的同时又丧失了战术主动权。
那么如果德军没有执行“堡垒”的进攻计划,他们将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这里笔者认为,德军还是可能遵循一种机动防御策略。1943年期间,德国兵力损失严重,尤为严重的是。有作战经验的初级军官的伤亡增多了。
但是,这种损失还决不是致命的,从占人口的百分比来看德国要比苏联所遭受的损失小得多。1943年的苏军显然也不能再承受如同战争初期那样巨大的损失了。可以说此时他们的人力资源也已经接近极限了。所以,为了缩短战线、加强预备队,德军就应该立即撤出库尔斯克地域,然后将军队撤至第聂伯河、斯摩棱斯克一线。
然后采取一种机动防御策略,争取保持战役和战术上的主动性,通过有限的战役行动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最后使得苏联人感到难以承受,那么德国仍有可能使东线的战争打成平局。但最终英、美在欧洲大陆的介入很可能将是决定德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从战略上讲,库尔斯克战役的初衷是可行的。它是德军在一种适宜的条件下,选择的一条比较可行的路线。但战局的发展却不可能再给德军这种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军的确是在战术甚至部分战役程度上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但由于苏军军力和物资储备上的巨大优势。以至于德军很难取得战役上尤其是战略上的完全胜利。
……
李默又一次从前线返回柏林,库尔斯克包围圈的苏军那是插翅难逃,苏军虽然组织了大量的救援部队,想要冲破德军的包围圈,李默怎么可能让苏军如愿以偿,歼灭任务暂时变成了巩固包围圈的任务,所以战事也不是那么紧迫了,但千万不要认为被包围的一百多万苏军就没有战斗力了。
那绝对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百万苏军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开战之前斯大林给他们的补给也十分充足,武器弹药粮食什么的也十分充足,特别是他们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十分庞大,保守估计不下三万门,要像消灭这些困兽犹斗的苏军,德军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行。
这一次希特勒接见李默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狼穴,这里相当于希特勒的作战指挥部,就连统帅部也随希特勒搬迁到了狼穴。
希特勒接到李默的命令,那是惊喜又愤怒,这克虏伯家的小子就是这样任性,现在好了,这包围的苏军是不得不消灭,送上门的菜希特勒不吃也得吃,可是根本英英国送来的情报分析,英美很可能就在本月的某个时间登陆,这可是288万英美联军,一万多辆坦克,一万多架飞机,其他重武器更是不计其数。
怎么办,这下希特勒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包围圈的苏军肯定要消灭,法国那边也要防备英美联军的登陆作战,希特勒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破解的办法,只要又一次把李默从前线召回柏林问策。
……
历史上的库尔斯克会战,从德军最初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出德军追求的是在苏联实施有限的进攻,继而取得迅速而辉煌的胜利,用以恢复德军的声誉和其他轴心国的信任。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德军曾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尽管胜利的天平曾一度倾向德国,但最后的结局仍令人沮丧,自此之后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
总体来说,历史上的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原因很多,首先是德军对于这个计划本身的考虑并不全面,同时进攻时间推迟的太久也丧失了战役的先机,因此最后这个攻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验,无论德军有多么强大,攻打预有良好防御阵地的强敌也是很不明智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犯了如同1942年夏季战役时的错误,命令他们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去强攻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的库尔斯克,而当战役进行至关键时刻希特勒的决心又产生了动摇。导致战役功亏一篑,最终得不偿失。
这两种情况,德军都丧失了发挥机动作战特点的条件。而是在苏军选好的地点与其交锋。1941和1942年的战争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德军让他们的坦克部队在苏联的辽阔大地上纵横驰骋。事实上是所向无敌的。而在1943年,本来德军应当实施的是战略退却,或在一些有把握取胜的地段实施突然袭击,为机动作战创造条件。
但这一切也都随着库尔斯克进攻战役的进行与失败而成为了不可能了,更为可怕的是---德军刚刚完成的东线战场部队的再编组和再装备的工作,却因为这次进攻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这是1943年一年中的产量所无法补充的。
事实上德军德国1943年新战车的产量应该是用来成立西线战场上的机动总预备队,以应对盟军将来可能的登陆。但为了这次准备仓促的攻势。德军却消耗了他最后的战略预备力量。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表现,就可以发现,整个1943年期间德国失败的原因事实上与他们在1942年失败的原因一样,仍然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摩托车辆与油料不足;希特勒仍然顽固推行专守防御战略,上述原因促使德军既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的同时又丧失了战术主动权。
那么如果德军没有执行“堡垒”的进攻计划,他们将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这里笔者认为,德军还是可能遵循一种机动防御策略。1943年期间,德国兵力损失严重,尤为严重的是。有作战经验的初级军官的伤亡增多了。
但是,这种损失还决不是致命的,从占人口的百分比来看德国要比苏联所遭受的损失小得多。1943年的苏军显然也不能再承受如同战争初期那样巨大的损失了。可以说此时他们的人力资源也已经接近极限了。所以,为了缩短战线、加强预备队,德军就应该立即撤出库尔斯克地域,然后将军队撤至第聂伯河、斯摩棱斯克一线。
然后采取一种机动防御策略,争取保持战役和战术上的主动性,通过有限的战役行动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最后使得苏联人感到难以承受,那么德国仍有可能使东线的战争打成平局。但最终英、美在欧洲大陆的介入很可能将是决定德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从战略上讲,库尔斯克战役的初衷是可行的。它是德军在一种适宜的条件下,选择的一条比较可行的路线。但战局的发展却不可能再给德军这种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军的确是在战术甚至部分战役程度上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但由于苏军军力和物资储备上的巨大优势。以至于德军很难取得战役上尤其是战略上的完全胜利。
……
李默又一次从前线返回柏林,库尔斯克包围圈的苏军那是插翅难逃,苏军虽然组织了大量的救援部队,想要冲破德军的包围圈,李默怎么可能让苏军如愿以偿,歼灭任务暂时变成了巩固包围圈的任务,所以战事也不是那么紧迫了,但千万不要认为被包围的一百多万苏军就没有战斗力了。
那绝对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百万苏军并没有受到多少损失,开战之前斯大林给他们的补给也十分充足,武器弹药粮食什么的也十分充足,特别是他们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十分庞大,保守估计不下三万门,要像消灭这些困兽犹斗的苏军,德军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才行。
这一次希特勒接见李默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狼穴,这里相当于希特勒的作战指挥部,就连统帅部也随希特勒搬迁到了狼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