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虞翻向孙策汇报了盛宪📦的建议,孙策才知🟎道王充这位汉代思想家也是会稽人,而且就🛇🚓💺是上虞人,与虞翻家邻县。

    《论衡》后世被冠以唯物主义的头衔,如雷灌耳,但王充这个人却远不如作品有名。在这个时代更是名声不彰,除了本地人,知之甚少。孙策原本不太清楚这其中的原因,🆄🍄🅧他听说过这🐱🃥部书,但没有读过,更谈不上研究。听虞翻介绍,才知道《论衡》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书,其中有很多对儒门、儒学的反思,比如反对厚葬,反对谶纬,更严重的是他反孔子。

    严格的说,王充不是反孔子,而是反🝿对神化孔子。汉代谶纬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神化孔子,孔子不仅是圣人,还是神,比♅如说孔子当泗水之葬,泗水为之却流。王充反对这样的风气,他力图剥去孔子身上的神性,🛄🙷将他还原成一个人。

    这显然与儒门越演越烈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所以王充的学术不仅无法传播到中原,就连本地人对此都不以为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赞同的人不多,虽然他们都知道王🅖充的很多论述很有说服力,但非圣这点瑕疵足可以将所有的优点抵消。

    盛宪在这个时候提出传写《论衡》,很大程度上是意气之争,要与吴郡学者争锋,但有一个背景也🉚不可忽视。孙策本人就喜欢以事实反驳空谈,而且他对儒家经典的评价也不高,🔁在某种程度上和王充的学术观点有契合之处。某种意义上,这是盛宪在思想上向🄤⛉孙策积极靠拢的表现,虽然盛宪本人未必意识到,意识到了也未必肯承认。

    虞翻对这个趋势持欢迎态度,认为可以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对中原人来说,吴会是边鄙,学术风气不🗻♌🆾如中原浓厚,变😺🆛革的阻力会小一点。如果以此为契机革新儒学,吴会成为新学术的发源地,对孙策、对吴会都有利。

    孙策接受了虞翻的建议,让他权负责,不必事事请示,事后通报一声就行🁇🃭🛄。虞翻感激不尽,随即约见盛宪,让他集结会稽知名学者,齐聚山阴,他要与🊧💱他们一🝺🐌起研究部署会稽郡学的发展规划。

    ——

    将民政、教育等事务交给虞翻处理,🝿孙策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征兵。

    他只带了亲卫营来江东,后来增加了🝿甘宁的旧部近千人,沈友、朱桓的一些部曲。陈到转任丹阳太守,郭暾转为丹阳都尉,他都拨了一些兵力给他们,前后有近千人。到会稽后,他又增加了董袭和贺齐的人马,又击降了黄龙罗、周勃等山贼。人数有数增加,但战斗力却有所不足,必须进行补充。

    其实孙策如果只是想补充兵力,问题很容易解决,吴会世家都有部曲,少的几百人,多的上千人,只要他愿意,随即可😺🆛以征集一两万人。但那些人只认旧主,不会听他的命令,等于他花钱替世家养兵,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部曲制。

    所以他一直没有征兵🔶🅊🄴,即使是带着人马来投效的,他也不轻易接受,接受了也要控制人数。太史慈投效,他只给太史慈三百人的名额,董袭、贺齐同样如此。这已经算是较高的标准了,像柔、凌操等人只有百余人。这些人是他们的亲卫,会一直跟着他们,其余的兵力只是暂时由他们指挥,兵权控制在孙策手中,随时可能调拨给其他人。当他们的职务调整时,手下的兵力组成也会跟着变化,可能更多,也可能会减少,甚至会部剥夺。

    孙策征兵的对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俘虏,从中挑选强壮的当兵。但这些人比较少,因🝒🊣💌为他们的旧主还在军中,容易形成♅小山头;二是从百姓中征发。这些人还只停留在孙策的计划中,一直没有进行。

    现在机会成熟了。盛宪的文章在吴郡、会稽形成了影响,激起了一大批少年从军的愿望,这时候发布征兵令,会有大批或者门户寒微的子弟前来投军。与普通招募的士卒不同,这些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为了建功立业,战斗的动机更强烈🞅👯,也更容易接受严格的训练。

    孙策给蔡瑁下达命令,让他印了大量的征兵令,发到🍐🇎里一级,务必让每家每户都有机会看到这份征兵令。一里多的百十户,少的二三十户,两个郡加起来近三十万户,将近一万份,如果没有印刷术,仅是公文的抄写工作就会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皇权不🁈下县,县令长的命令只能到乡亭,不能真正传达到每一个百姓的耳⛑中,固然是官民势力平衡的结果,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是重要因素。

    现在孙策有这样的条件,可以将征兵令曾经贴🙆🈅🟊到每一里的里门上,让每一个百姓都有机会看到🟍🛷♖。

    下达征兵令半个月,做好了充🖬🕭分的宣传造势后,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孙策从义从营派出一百余人奔赴各县,从应征的人中挑选合适的对象。这么多人聚集到郡治是不切⚁实际的,即使是到县治也不太方便,所以这些人会到亭一级,让应募的🇾人在家门口就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通过选拔,免得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