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门口的巨石,打磨一块立面,可以刻上印模博物馆的名称,字体嘛,建议在国内著名书法家中挑选,风格倾向于典雅的字体,作者的身份嘛,需要具有学者的身份。”

    梧桐路民国风的一幢楼内,张设计师向我展示他们设计的示意图。

    我说今天我特意赶来与大家对设计思路,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过,不要笼统地说。现在就先解说进大门的第一个问题:博物馆名称题写。

    然后我追问:

    “你们认为当今天下,书法又典雅又学富五斗的书法家是谁呢?”

    张设计把电脑打开,搜索了几个页面,屏幕上出现了杭州西湖的画面,然后是西湖上的十里荷花,断桥,最后他把画面定格在孤山。

    对于杭州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每年西溪十八家给我寄茶叶,如要不是今年有事,往年秋天,我会在三联书店买几本流行的图书,然后在西湖边上租条游船,把船摇到三潭印月处,打开书躺在船上读,饿了再摇到楼外楼,点几样店里特色,干炸响铃,龙井虾仁,生爆鳝糊,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吃饱了再把船摇到平湖秋月,总之一边读书,一边观景。最后,赵家老四会给我找到杭州一年的惊喜,让我满怀丰收的喜悦回北京、

    这孤山上有什么呢?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见证了中国文脉的起伏跌宕;洗尽铁马金戈、血火铮鸣之后沉淀下来的城市记忆。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满月的门洞,穿过它来到一幢临水的轩边,张设计介绍,这是西泠印社,当今书法界即有书法水平又有文化底蕴的书法大家,都在西泠印社社员里。

    然后他搜出一幅幅书法作品,包括还有rb社员书法家的作品,我并不服气: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有上千位吧,何以见得是西泠社员作品为最优选?”

    张设计反问:

    你问到根上了。张某对这段历史略有研究。

    百年前的世纪大潮在钱塘之滨得到回响,这一年的夏季,四位志趣相投的浙派金石书画家在孤山聚会,他们不愿看到雷峰夕照与曲院风荷,成为画家笔下的历史记忆,更不愿意他们手中的刻刀在乱世中锈蚀。

    他们付之以行动:在孤山买地建房,修契立约。确定“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探讨六书,研求篆刻。

    湖边的西泠桥连接着孤山,他们就将社名命名为“西泠印社”。中国第一个印学社团组织在印学艺术远离诸家法度,日趋湮没的时刻,在孤山的一隅创建。

    他们中,最年长的吴隐三十八岁,最年轻的丁仁当时只有二十五岁。他们的名字为丁仁、王禔、吴隐、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