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树长得太高,而且完全没修剪过,所以采茶这活儿愈发显得吃力不讨好。

    就这么一棵树,徐毅围着这棵树,前前后后忙活了半个多钟头,才把这树上合适的芽头全都采摘一空。

    只是这树看起来一大丛,可是从来都没修剪过,这树杈还是太少,徐毅忙活这么一大气,也没采摘到多少茶叶。

    徐毅很仔细地检查过,没发现什么遗漏的茶芽,到最后也才采下来了小半盆。

    能有这么多,还是徐毅采摘了几个芽头发现后面的叶子比自己采摘的野茶还要柔嫩,所以干脆就把标准放宽,控制在两叶完全展开的基础上,要不只怕能把这漏盆底铺满就算不错了。

    这产量别说跟人家茶园里占地同等面积的茶树比,就算家里山上那些经常被人采摘的野茶,产量也比这树多不少。

    徐毅端着漏盆翻了一下,无奈地耸耸肩,这么点茶叶炒完能有半两都撑死了。

    尽管没多少茶叶,徐毅还是兴致勃勃地端着漏盆,远离那些花椒大料这些味道重的东西,找了个干净的竹匾把茶叶摊晾开,随后就出了空间。

    这些茶徐毅准备尝试着炒一下。

    不过他可没什么炒茶锅,只能拿电磁炉和炒锅来客串一下,想了想他又找了把手勺出来,把它们清洗干净,带进了空间。

    茶叶量不大,电磁炉还算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温度和加热的功率,拿来炒茶叶问题应该没想象中那么大。

    至于手勺,自己是准备用这个来代替自己的手用来翻炒茶叶用的。

    徐毅自认没裘千仞那铁砂掌的功夫,自己也不想手掌直接跟锅底来个亲密接触。自己这事儿还多着呢,这要弄个烫伤实在有些划不来。

    在找资料的时候,徐毅也看到有报道说杭城都出现人工炒茶技能断代的问题,大多数炒茶工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

    很多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选择手工炒茶,甚至不再以茶叶为生。

    即便从事茶叶行业。很多人也倾向于采用机器炒茶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加工方式。

    尽管手工炒茶能够更好地体现茶文化,也能比机器炒茶更好地适应不同茶叶的性状,不过很显然,这实在不能成为年轻人选择手工炒茶的理由。

    炒茶锅前面坐一天,手底下是不停翻转的茶叶,这种劳动量大。单调枯燥的作业实在不适合现在娇生惯养的新一代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