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众口一词的文武大臣,项庄心下那个腻歪当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已经多久没有品尝到这种朝局失去掌控的滋味了?怕是有十几年了吧?好像自从推行国考之后,朝堂上就再没有发生过不可控的事件了,不想今天居然重现了。
项庄可以容忍反对意见存在,甚至可以容忍别人在私底下骂他,但是,他绝对不能容易在朝堂上出现不可控的事件。.
这道理就跟后世的那些个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想法差不太多,他们可以容忍常委会上存在反对意见,但绝不容忍别的常委在常委会上提出超出他掌控的突然事件,这样的话,常委会就很容易失控,放大到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国家的局势将会失控。
所以,不管项庄心下愿意还是不愿意封王,这个提议都必须打压!
显然,有人想通过这件事从中渔利,如果项庄迫于朝臣压力同意了这件事,不仅削弱了自己的威信、助涨了那些人的气焰!更加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河,将来这些大臣们会不会养成了习惯,动不动就“众口一词”向国君施加压力?
现在可不是天下大一统已经成为常例的后世,而是中央集权才刚刚出现的秦末,也就是说,现在非但不能限制和约束国君的权力,反而要千方百计强化国君的权力,否则,既便项庄统一了天下,也很快就会重新分裂。
所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计,项庄必须未雨绸缪。
“此事容后再议。”项庄说罢起身离席。这个提议却是搁置了。
不过,分封之事一旦搁置,迁都之事也就跟着搁置了,因为这两件事是连在一起的,项庄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迁都之后江东的留守问题,那些隐藏在幕后的人恐怕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他们必定会鼓动群臣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凭项庄现在的威望。以铁腕弹压群臣也未尝不可,不过他不想这么做。
项庄倒不是害怕会在史书上留下“暴君”的骂名,而是不想给他的子孙留下坏榜样。不管怎么说,滥杀朝臣终归是不好的。
看到项庄起身离席,不少大臣顿时间茫然了。不对啊,大王如果真的想封世子项治为王的话,又怎么会搁置此事?莫非,自己会错意了?
事实上,他们还真就会错了意,项庄根本就不愿意分封。
作为一个穿越者,项庄在当兵前也是上过中学的,汉初七王之乱以及晋初八王之乱这些典故他都是学习过的。
汉初的七王之乱,由于中央政权强大,再加上有周亚夫这个超级牛人。并没有对汉朝的统治造成太大的破坏,但晋初的八王之乱却是直接从内廷爆发的,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迅速灭亡,更导致华夏族元气大伤,从此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
所以。项庄绝对不会复辟分封制,一旦分封,将王子外放就藩,将来他们必然造反,如果不外放,留在京师掌握大权则更加危险。西晋迅速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隆重、热闹的月初大朝就这样结束了,群臣交头接耳纷纷离朝。
##########
项庄可以容忍反对意见存在,甚至可以容忍别人在私底下骂他,但是,他绝对不能容易在朝堂上出现不可控的事件。.
这道理就跟后世的那些个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想法差不太多,他们可以容忍常委会上存在反对意见,但绝不容忍别的常委在常委会上提出超出他掌控的突然事件,这样的话,常委会就很容易失控,放大到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国家的局势将会失控。
所以,不管项庄心下愿意还是不愿意封王,这个提议都必须打压!
显然,有人想通过这件事从中渔利,如果项庄迫于朝臣压力同意了这件事,不仅削弱了自己的威信、助涨了那些人的气焰!更加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河,将来这些大臣们会不会养成了习惯,动不动就“众口一词”向国君施加压力?
现在可不是天下大一统已经成为常例的后世,而是中央集权才刚刚出现的秦末,也就是说,现在非但不能限制和约束国君的权力,反而要千方百计强化国君的权力,否则,既便项庄统一了天下,也很快就会重新分裂。
所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计,项庄必须未雨绸缪。
“此事容后再议。”项庄说罢起身离席。这个提议却是搁置了。
不过,分封之事一旦搁置,迁都之事也就跟着搁置了,因为这两件事是连在一起的,项庄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迁都之后江东的留守问题,那些隐藏在幕后的人恐怕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他们必定会鼓动群臣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凭项庄现在的威望。以铁腕弹压群臣也未尝不可,不过他不想这么做。
项庄倒不是害怕会在史书上留下“暴君”的骂名,而是不想给他的子孙留下坏榜样。不管怎么说,滥杀朝臣终归是不好的。
看到项庄起身离席,不少大臣顿时间茫然了。不对啊,大王如果真的想封世子项治为王的话,又怎么会搁置此事?莫非,自己会错意了?
事实上,他们还真就会错了意,项庄根本就不愿意分封。
作为一个穿越者,项庄在当兵前也是上过中学的,汉初七王之乱以及晋初八王之乱这些典故他都是学习过的。
汉初的七王之乱,由于中央政权强大,再加上有周亚夫这个超级牛人。并没有对汉朝的统治造成太大的破坏,但晋初的八王之乱却是直接从内廷爆发的,最终导致了西晋的迅速灭亡,更导致华夏族元气大伤,从此进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
所以。项庄绝对不会复辟分封制,一旦分封,将王子外放就藩,将来他们必然造反,如果不外放,留在京师掌握大权则更加危险。西晋迅速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隆重、热闹的月初大朝就这样结束了,群臣交头接耳纷纷离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