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恐怕得问教授本人才能知道答案了。所以封不觉暂且搁下。继续看书。
他虽能一目十行,但这会儿他把每一个字都看得很仔细,并回忆着这段内容的英语原句是什么样的(他也有英文版的福尔摩斯探案。但那些书是以系列分册的,每本页数都不超过500)。
“‘在教授掉入深渊的刹那。我忽然意识到这时命运给我安排的、绝无仅有的机会。’‘在你断言是绝壁的悬崖上,其实仍有几个窄小的立足点,并且有一块与岩架相仿的地方。想要一路爬上那么高的峭壁显然是不可能的,可顺着那条湿漉漉的窄道走出去、而不留下脚印就更不可能了。’”封不觉看到此处,不禁吐槽道:“不愧为吾辈楷模,想好了诈死就贯彻到底,宁可冒真死的危险攀爬绝壁。”
再往后面看,600至601的描写,主要就是福尔摩斯的攀岩经历。在这过程中,事先埋伏在附近的、莫里亚蒂的一名同伙,两次用大石块袭击的福尔摩斯,如果这是本玄幻小说,我们的大侦探很可能就栽了,随后便是坠崖不死,获得神功、法宝、美女或者随身老爷爷的展开了……
可惜,在这本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里,主角光环的作用仅仅是:“当我双手攀住岩架的边沿,身体悬空吊起之时,又有一块石头呼地一声从我身边落下去。我的脚踩空了,幸好上帝保佑,我掉在了崖下的小道上。我摔得头破血流,但爬起来就赶紧逃之夭夭,在山里摸黑走了十英里。一星期后,我到了佛罗伦萨,那时,世界上谁也不知道我的下落了。”
封不觉看完这段又道:“嗯……这一星期的内容,可以写一篇荒野求生的同人啊……”
最后是601到602的内容,也是这段描述的尾声。
这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福尔摩斯在失踪的这几年里,分别到哪些地方去练级了。
“我在西藏旅行了两年,常去拉萨找大喇嘛聊天消遣。你也许看到过一个叫西格森的挪威人所写的、非常出色的考察报告,我相信你绝对想不到,这正是你挚友的消息。然后,我经过波斯,游览了麦加圣地,又到喀士穆(苏丹首都)对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称号)作了一次简短而有趣的拜访,并且把拜访的结果分享给了外交部。回到欧洲后,我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的一个实验室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我满意地完成了这项研究,那时我听说‘我的仇人’只剩一个在伦敦了,便准备回来。”
而第二部分,就是关于莫里亚蒂余党的情况。
这一段并未描述得很清楚,因为在600页上,福尔摩斯说了“不仅是莫里亚蒂一人曾经发誓要置我于死地,至少还有三个这样的人存在。而他们对我的复仇欲望只会由于首领的死亡而变得更加猛烈。”
可在《最后一案》华生的叙述中,这个人数变成了两人,这两人被说成是莫里亚蒂犯罪集团的重要人物,而且成功逃脱了罪行的审判。
在602页上,又成了一人。
这些问题,封不觉当年阅读时,便已经思考过。当然,最简单的解释是,作者只是随便写写而已。的确,这个人数的变化在原著中并不重要,与主线故事没有什么关联。
莫里亚蒂的犯罪帝国,在其君王殒落之时,便已土崩瓦解。
但是,如今在惊悚乐园里,在直面莫里亚蒂这个虚拟人物的剧本中,系统设置了599-602这么一段十分明确的提示。那觉哥就不得不把这当成是现实情况去考虑了……
“最后一案中出现的那个‘瑞士少年’是逃脱了的,华生的分析很靠谱,他应该也是莫里亚蒂的党羽,但显然无足轻重。”封不觉合上了书,仰起头念道:“假设在岩架上袭击福尔摩斯的那个人是‘三人’之一,另外两人就是从未登场过的人物,只存在于描述中。”他的大脑紧锣密鼓地思考着:“人数的减少是因为死亡、被捕、还是隐遁呢……”他又将视线投向了手上的钥匙:“还有,这四页书的内容,和这把钥匙,与我逃离这个房间,又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未完待续)
他虽能一目十行,但这会儿他把每一个字都看得很仔细,并回忆着这段内容的英语原句是什么样的(他也有英文版的福尔摩斯探案。但那些书是以系列分册的,每本页数都不超过500)。
“‘在教授掉入深渊的刹那。我忽然意识到这时命运给我安排的、绝无仅有的机会。’‘在你断言是绝壁的悬崖上,其实仍有几个窄小的立足点,并且有一块与岩架相仿的地方。想要一路爬上那么高的峭壁显然是不可能的,可顺着那条湿漉漉的窄道走出去、而不留下脚印就更不可能了。’”封不觉看到此处,不禁吐槽道:“不愧为吾辈楷模,想好了诈死就贯彻到底,宁可冒真死的危险攀爬绝壁。”
再往后面看,600至601的描写,主要就是福尔摩斯的攀岩经历。在这过程中,事先埋伏在附近的、莫里亚蒂的一名同伙,两次用大石块袭击的福尔摩斯,如果这是本玄幻小说,我们的大侦探很可能就栽了,随后便是坠崖不死,获得神功、法宝、美女或者随身老爷爷的展开了……
可惜,在这本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里,主角光环的作用仅仅是:“当我双手攀住岩架的边沿,身体悬空吊起之时,又有一块石头呼地一声从我身边落下去。我的脚踩空了,幸好上帝保佑,我掉在了崖下的小道上。我摔得头破血流,但爬起来就赶紧逃之夭夭,在山里摸黑走了十英里。一星期后,我到了佛罗伦萨,那时,世界上谁也不知道我的下落了。”
封不觉看完这段又道:“嗯……这一星期的内容,可以写一篇荒野求生的同人啊……”
最后是601到602的内容,也是这段描述的尾声。
这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福尔摩斯在失踪的这几年里,分别到哪些地方去练级了。
“我在西藏旅行了两年,常去拉萨找大喇嘛聊天消遣。你也许看到过一个叫西格森的挪威人所写的、非常出色的考察报告,我相信你绝对想不到,这正是你挚友的消息。然后,我经过波斯,游览了麦加圣地,又到喀士穆(苏丹首都)对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领袖的称号)作了一次简短而有趣的拜访,并且把拜访的结果分享给了外交部。回到欧洲后,我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的一个实验室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研究煤焦油的衍生物。我满意地完成了这项研究,那时我听说‘我的仇人’只剩一个在伦敦了,便准备回来。”
而第二部分,就是关于莫里亚蒂余党的情况。
这一段并未描述得很清楚,因为在600页上,福尔摩斯说了“不仅是莫里亚蒂一人曾经发誓要置我于死地,至少还有三个这样的人存在。而他们对我的复仇欲望只会由于首领的死亡而变得更加猛烈。”
可在《最后一案》华生的叙述中,这个人数变成了两人,这两人被说成是莫里亚蒂犯罪集团的重要人物,而且成功逃脱了罪行的审判。
在602页上,又成了一人。
这些问题,封不觉当年阅读时,便已经思考过。当然,最简单的解释是,作者只是随便写写而已。的确,这个人数的变化在原著中并不重要,与主线故事没有什么关联。
莫里亚蒂的犯罪帝国,在其君王殒落之时,便已土崩瓦解。
但是,如今在惊悚乐园里,在直面莫里亚蒂这个虚拟人物的剧本中,系统设置了599-602这么一段十分明确的提示。那觉哥就不得不把这当成是现实情况去考虑了……
“最后一案中出现的那个‘瑞士少年’是逃脱了的,华生的分析很靠谱,他应该也是莫里亚蒂的党羽,但显然无足轻重。”封不觉合上了书,仰起头念道:“假设在岩架上袭击福尔摩斯的那个人是‘三人’之一,另外两人就是从未登场过的人物,只存在于描述中。”他的大脑紧锣密鼓地思考着:“人数的减少是因为死亡、被捕、还是隐遁呢……”他又将视线投向了手上的钥匙:“还有,这四页书的内容,和这把钥匙,与我逃离这个房间,又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