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溶桑桑起床,便来到药房。她手里拎着个篮子,里面是黢黑的木炭。

    入了药房,她拿了昨日带回来的硝石出来,又从药柜里翻出一堆硫磺。

    这硫磺亦可入药,有缓泻作用,凡事药铺都会有些备货。

    材料备齐,溶桑桑拿出药碾子,开始把木炭、硝石和硫磺分别研粉、过筛,再研磨。

    说来不知是不是机缘巧合,未穿越之前,二十一世纪的溶桑桑,她华夏老祖宗也是在药房丹房阴差阳错捣鼓出火药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有炼丹士发现,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混合成的粉末,在受热或撞击后会立即引起爆炸和剧烈燃烧。这就是火药的起源。

    今日溶桑桑打算配置火药,也是在这药房里完成。

    半日功夫,三中粉末已全部研磨完成。

    这三种粉末制作黑火药,在1750年之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配比并不相同。例如德国,他们最开始制造的火药,硝、碳、硫比例是411。而英国制造的是621。

    1750年以后,世界各国几乎所有人都固定了一种配比,便是硝石、木炭、硫磺比例是1532。

    溶桑桑今日便打算用这个穿越之前,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沿用的比例,来配置火药。

    粉末研磨好,再小心分装在不同的瓶子中,溶桑桑丝毫不敢大意,还在瓶子上贴了标签,放入柜子之中。

    干了一上午的体力活,溶桑桑饥饿难耐,出了药房去吃了午饭。

    她边吃饭,边叫心竹帮她去熬制米浆。吃完饭她马不停蹄又入了药房。

    她拿了张浆纸,用剪刀绕着纸张转着圈剪,将纸裁剪成长条状。她将纸折成直条状,而在纸上细细喷了层水上去水。

    浆纸沾水变得柔软,溶桑桑趁着水未干,赶紧在纸条之上薄薄洒了一层硝粉。

    潮湿的浆纸上沾满硝粉,溶桑桑将纸条一头压在一个桌案上的大药罐子之下,两手并用把纸条搓成了圆筒。

    就在这时,心竹端了一碗米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