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看了诸遂良一眼,又耷拉下眼皮,没有做声……
长孙无忌很快将军报看完,然后递给身边的李绩,想了想,说道“陛下明鉴,水师固然旗开得胜,攻陷辽南一带重镇卑沙城,但是根据其战报之中所书写乃是采取火攻,且围城而攻坐视整座卑沙城化作焦土,人畜皆为焦炭,无一生还……实在是杀戮太过,有伤天和。还请陛下治水师之罪,以免其余部队竞相效仿,造成无谓杀戮、生灵涂炭,有损吾天朝威仪。”
没人接话。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可毕竟尚未看过军报,不好直接出言驳斥。
等到军报在众将手中一一传阅完毕,张俭耐不住性子,站出来说道“赵国公之言,末将不敢苟同。如今帝国东征,动用举国之力,自然是要一举覆亡高句丽,彻底消除帝国东北边境之隐患,自当狮子扑兔,奋力一搏。岂能畏首畏尾,给各军将士增添束缚?赵国公还请记得,前隋当年亦是国力强盛,百万大军数次东征尽皆铩羽而归,大唐绝不可重蹈前隋之覆辙,妇人之仁,实乃取祸之道。”
这又不是国内的内战,得忌讳不能杀戮太盛,引起民众百姓之反感。两国交战本就是你死我活,你都想要将人家一举覆灭了,还嚷嚷着什么田超威仪、仁义之道,让人家感激你仁德宽宏,不杀之恩?
他自然不会认为堂堂长孙无忌只有这么一点水平,之所以所处这种“妇人之仁”的话语,根本就是想要压制水师,私心作祟。
这也正是张俭所不耻的地方。
争权夺利在所难免,可是为了打压别人的功绩,却贸然约束大军整体的作战战略,这岂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自私自利,罔顾大义,令人不屑。
长孙无忌却也不恼,淡然道“帝国征伐高句丽,非是想要屠尽高句丽一族,待到攻入平壤城、覆亡其政权之后,不还是需要依靠高句丽人来治理这广袤的辽东之地?若是此时杀戮太盛,使得高句丽上下激起仇恨之心,此后必将同仇敌忾,每战定然怀抱必死之信念,则帝队之损失势必大增。怎记得上以仁义之师之面貌,使得所有高句丽人都心悦诚服,主动接受帝国之统治?”
张俭是个心性耿直的人,嘴皮子自然比不得长孙无忌,气得涨红脸,闷声道“简直荒谬!帝国征伐高句丽,自然是要将其领土置于大唐版图之内,其民也受大唐之统治。只需令其畏惧大唐之天威即可,何需其感受大唐之仁德?化外之民,茹毛饮血,也未必懂得什么是仁德!”
这其实算是目前大唐军中的主流价值观,与明清两朝截然不同。
如今的帝方认为所有的化外之民、蛮夷之地,都只需用武力去征服即可,毕竟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你跟他们讲什么仁义道德,他们懂个屁啊?拳头够硬、刀子够快,他们才老老实实接受统治,否则得个机会便会反叛。
曾经内附的突厥人就是最好的先例,当大唐军队突入草原攻入其牙账,打得号称“四十万控弦之士”狼奔豸突之时,他们畏惧大唐天威,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并且竞相内附,愿意为大唐驻守河套地区。
结果大唐的控制力稍微减弱,这些突厥人立即反叛,杀汉人、烧官府,携家带口跑去草原……
水师屠尽卑沙城有什么不对?
正因如此,才会让往后坚守山城的高句丽长个记性,顽抗到底的结局,就会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早早投降……
长孙无忌很快将军报看完,然后递给身边的李绩,想了想,说道“陛下明鉴,水师固然旗开得胜,攻陷辽南一带重镇卑沙城,但是根据其战报之中所书写乃是采取火攻,且围城而攻坐视整座卑沙城化作焦土,人畜皆为焦炭,无一生还……实在是杀戮太过,有伤天和。还请陛下治水师之罪,以免其余部队竞相效仿,造成无谓杀戮、生灵涂炭,有损吾天朝威仪。”
没人接话。
虽然大家都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可毕竟尚未看过军报,不好直接出言驳斥。
等到军报在众将手中一一传阅完毕,张俭耐不住性子,站出来说道“赵国公之言,末将不敢苟同。如今帝国东征,动用举国之力,自然是要一举覆亡高句丽,彻底消除帝国东北边境之隐患,自当狮子扑兔,奋力一搏。岂能畏首畏尾,给各军将士增添束缚?赵国公还请记得,前隋当年亦是国力强盛,百万大军数次东征尽皆铩羽而归,大唐绝不可重蹈前隋之覆辙,妇人之仁,实乃取祸之道。”
这又不是国内的内战,得忌讳不能杀戮太盛,引起民众百姓之反感。两国交战本就是你死我活,你都想要将人家一举覆灭了,还嚷嚷着什么田超威仪、仁义之道,让人家感激你仁德宽宏,不杀之恩?
他自然不会认为堂堂长孙无忌只有这么一点水平,之所以所处这种“妇人之仁”的话语,根本就是想要压制水师,私心作祟。
这也正是张俭所不耻的地方。
争权夺利在所难免,可是为了打压别人的功绩,却贸然约束大军整体的作战战略,这岂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自私自利,罔顾大义,令人不屑。
长孙无忌却也不恼,淡然道“帝国征伐高句丽,非是想要屠尽高句丽一族,待到攻入平壤城、覆亡其政权之后,不还是需要依靠高句丽人来治理这广袤的辽东之地?若是此时杀戮太盛,使得高句丽上下激起仇恨之心,此后必将同仇敌忾,每战定然怀抱必死之信念,则帝队之损失势必大增。怎记得上以仁义之师之面貌,使得所有高句丽人都心悦诚服,主动接受帝国之统治?”
张俭是个心性耿直的人,嘴皮子自然比不得长孙无忌,气得涨红脸,闷声道“简直荒谬!帝国征伐高句丽,自然是要将其领土置于大唐版图之内,其民也受大唐之统治。只需令其畏惧大唐之天威即可,何需其感受大唐之仁德?化外之民,茹毛饮血,也未必懂得什么是仁德!”
这其实算是目前大唐军中的主流价值观,与明清两朝截然不同。
如今的帝方认为所有的化外之民、蛮夷之地,都只需用武力去征服即可,毕竟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你跟他们讲什么仁义道德,他们懂个屁啊?拳头够硬、刀子够快,他们才老老实实接受统治,否则得个机会便会反叛。
曾经内附的突厥人就是最好的先例,当大唐军队突入草原攻入其牙账,打得号称“四十万控弦之士”狼奔豸突之时,他们畏惧大唐天威,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并且竞相内附,愿意为大唐驻守河套地区。
结果大唐的控制力稍微减弱,这些突厥人立即反叛,杀汉人、烧官府,携家带口跑去草原……
水师屠尽卑沙城有什么不对?
正因如此,才会让往后坚守山城的高句丽长个记性,顽抗到底的结局,就会是死路一条,还不如早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