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本是又要到每年最热闹开心的时候,但现在刘钧却有些头疼。他的七名内阁大学士,年末病逝了两个,还有三个因病请辞,一个则因为被都察院弹劾后也上表请辞了。
内阁七位大学士,只剩下了一个首辅袁继咸。
刘钧穿着明黄的龙袍踏入内阁衙门时,也不由的感觉到一阵冷清。袁继咸似乎又苍老了一些,他走到门口迎接。
“方逢年和蔡国用二人年纪老了,最近三月几乎上一天衙门就得在家歇上半月,根本办不了公了。”袁继咸有些无奈的道。
“一下子少了六位内阁大学士,着实麻烦。”刘钧紧皱着眉头。立国之后,好不容易形成的现在朝廷的格局,现在内阁一下子少了六位大学士,刘钧也一下子没办法选到合适的人选。
内阁的位置是重要的,不是随便安排个官员过来就行,一[无][错]个不合适的官员,还不如空缺。
“还请陛下早日选拔几位能臣入阁。”袁继咸道,他是内阁首辅,在内阁成员选用这件事情上,不好说太多。本来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要职,是需要进行廷推的。但当今天子用人,向来是很有主意的。
“我看倒不急。”刘钧摇了摇头,“既然已经空缺下来了,我倒是有另一个想法。”
袁继咸不解,“陛下,内阁事务烦多,老臣一人无法处理。”
按现在的朝中格局,内阁是总揽行政大权的,不过还有司礼监握有部份审核权。此外虽然皇帝设立了总理衙门,有一大群总理参政,但这些总理参政来自帝国朝中最重要的诸个部门的首长,他们在总理会议上也只是皇帝的参谋顾问罢了,真正的帝国行政事务依然还是在内阁统领下的诸部司。
“太师,我有一个想法。”刘钧道。
“我觉得现在朝中诸部衙的职责还是不够清晰明了。内阁还应当加大权责。财权还是应当由内阁首辅掌握,除枢密院与都察院外,诸部寺司局应当都隶属于内阁之下,由内阁首辅总领行政。”
“内阁以后就由首辅负责,再设一次辅,数名群辅,分管诸部事务,但由首辅总领内阁。内阁不再只是票拟,而是朝廷的行政事务直接由内阁处置。”
听到皇帝如此说,袁继咸大吃一惊。
这可就不是简单的改动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将完全改变朝廷的格局。在明之时,内阁的地位其实一直有些尴尬,大学士只有五品,往往得要靠兼任六部的尚书来提高自己的品阶,而且他们虽说到了后期,权柄渐大,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得实加尚书之职才能真正主掌部务,要不然。空有大学士之职实际上管不了太多的事情。
哪怕是首辅,他们也顶多是拟票贴黄,对于奏章只有先阅然后给出建议之权,最终如何处置得送进宫。由皇帝或者由司礼监的太监们批红决定。哪怕是批红同意了,说不定还要被中书或者六科给驳回。
在这种制度下,内阁并不真正的成为国家的首脑。甚至六部才是真正掌握朝廷行政的机关。
大汉建立后,制度有所变化。内阁品级提高,大学士们不再兼任各部尚书,而是直接统领各部。可后来朝廷又把财、税、计等各部从中分出。另外还设立了枢密院,并且司法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也不归内阁管辖。
内阁七位大学士,只剩下了一个首辅袁继咸。
刘钧穿着明黄的龙袍踏入内阁衙门时,也不由的感觉到一阵冷清。袁继咸似乎又苍老了一些,他走到门口迎接。
“方逢年和蔡国用二人年纪老了,最近三月几乎上一天衙门就得在家歇上半月,根本办不了公了。”袁继咸有些无奈的道。
“一下子少了六位内阁大学士,着实麻烦。”刘钧紧皱着眉头。立国之后,好不容易形成的现在朝廷的格局,现在内阁一下子少了六位大学士,刘钧也一下子没办法选到合适的人选。
内阁的位置是重要的,不是随便安排个官员过来就行,一[无][错]个不合适的官员,还不如空缺。
“还请陛下早日选拔几位能臣入阁。”袁继咸道,他是内阁首辅,在内阁成员选用这件事情上,不好说太多。本来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要职,是需要进行廷推的。但当今天子用人,向来是很有主意的。
“我看倒不急。”刘钧摇了摇头,“既然已经空缺下来了,我倒是有另一个想法。”
袁继咸不解,“陛下,内阁事务烦多,老臣一人无法处理。”
按现在的朝中格局,内阁是总揽行政大权的,不过还有司礼监握有部份审核权。此外虽然皇帝设立了总理衙门,有一大群总理参政,但这些总理参政来自帝国朝中最重要的诸个部门的首长,他们在总理会议上也只是皇帝的参谋顾问罢了,真正的帝国行政事务依然还是在内阁统领下的诸部司。
“太师,我有一个想法。”刘钧道。
“我觉得现在朝中诸部衙的职责还是不够清晰明了。内阁还应当加大权责。财权还是应当由内阁首辅掌握,除枢密院与都察院外,诸部寺司局应当都隶属于内阁之下,由内阁首辅总领行政。”
“内阁以后就由首辅负责,再设一次辅,数名群辅,分管诸部事务,但由首辅总领内阁。内阁不再只是票拟,而是朝廷的行政事务直接由内阁处置。”
听到皇帝如此说,袁继咸大吃一惊。
这可就不是简单的改动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将完全改变朝廷的格局。在明之时,内阁的地位其实一直有些尴尬,大学士只有五品,往往得要靠兼任六部的尚书来提高自己的品阶,而且他们虽说到了后期,权柄渐大,但实际上内阁大学士得实加尚书之职才能真正主掌部务,要不然。空有大学士之职实际上管不了太多的事情。
哪怕是首辅,他们也顶多是拟票贴黄,对于奏章只有先阅然后给出建议之权,最终如何处置得送进宫。由皇帝或者由司礼监的太监们批红决定。哪怕是批红同意了,说不定还要被中书或者六科给驳回。
在这种制度下,内阁并不真正的成为国家的首脑。甚至六部才是真正掌握朝廷行政的机关。
大汉建立后,制度有所变化。内阁品级提高,大学士们不再兼任各部尚书,而是直接统领各部。可后来朝廷又把财、税、计等各部从中分出。另外还设立了枢密院,并且司法的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也不归内阁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