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对接,大家对第二次的对接心里就有底了。

    毕竟是无人对接,用的一模一样的装置和系统,不会像人一样还可能发挥失常。

    半个小时之后,这颗庞大如同空间站的卫星终于组装完成了。

    再然后,它就开始准备在再次回到近地点的时候进行加速变轨,奔向月球。

    这中间,会相隔两天多的时间。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华国航天界的大佬们再也不会放过顾松了。

    神舟和天宫的对接,现在已经进入到测试定型的尾声了。在这种时间点,燧石航天拔得头筹,他们虽然心中略有遗憾,但更关注的还是怎么提高把握。

    燧石航天采取的对接技术非常初代,但实际对接产生的数据资料还是宝贵的。减速的控制、姿态的调整,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和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过程,都可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分析素材。

    因此,在一场简单的庆功宴之后,顾松答谢完他们,就履行承诺,和他们开始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交流。

    交流到最后,张立伟不禁感叹“管理灵活效率还是高,何工程师离开之间,就说过好多次你们的研发机制好。你把他挖过去,要搞的大火箭进度怎么样了?我昌文那边的团队说,你们的测试场一直都很热闹。”

    顾松说了很久,口也有些干了。听到张立伟问这个,又有不少人循声望来,只说道“设计指标定得很高,现在还有不少难关没克服。”

    接替何安志职位的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的总工程师似笑非笑地说“我听张董介绍,何工过去负责的是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顾总说设计指标定得很高,那是多高?”

    顾松喝完茶放下杯子,淡淡说道“我是年轻人,好高骛远。从这颗巨型卫星,大家也看到了。对新火箭,我的要求是做到史上最强。”

    那位总工程师愣住了,不确定地问“史上最强?球?”

    顾松点了点头“烛龙1号火箭可支撑不了我逐月计划的要求。”

    这群人才想起当时逐月计划公布时,那个恢宏的月球营地愿景。

    球史上最强的运载火箭……那得多大?这中间跨越的台阶太多了吧?

    张立伟看着他眼神闪烁“需要我们这边的技术支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