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中了秀才(1/2)
薛家并未延请塾师,而是由薛老爷亲自为薛蟠兄妹二人开蒙。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薛家排名最末,虽是珍珠如雪金如铁的皇商,却到底比不得公侯门第尊贵。薛老太爷是个心气儿高的,贾、史、王三家成为勋贵之家那是因为祖上立的战功封爵,他们薛家没能成为勋贵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他却可以让儿子读书科举改换门庭,若真能做个清流文臣,那真真是又清贵,立身又稳。因此从小薛老太爷就是以读书科举为目标来培养薛老爷的,薛老爷也的确在读书上有些天赋,请来坐馆的举人先生也对薛老爷很看重。
可那时候四大家族都和义忠亲王绑在一起,他们薛家是义忠亲王的钱袋子,义忠亲王又如何肯让薛家放弃皇商的身份呢?其余三家也同义忠亲王是一个意思,并不愿意薛家就此弃商从文,白白丢了金陵日进斗金的家业。
胳膊拧不过大腿,薛老爷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科考,转而子承父业,帮着父亲一起打理薛家的家业,身不由己的为义忠亲王输血。想着义忠亲王的承诺,等到义忠亲王继承皇位,薛家也能更上一层楼来聊以安慰。
谁知没等到义忠亲王继位实现诺言,却等到了义忠亲王坏了事,那时候薛老爷也是战战兢兢生怕皇上清算自家,薛老太爷更是一病不起就此去了,许是皇上顾念同薛老太爷的情谊,竟没再追究薛家。
而义忠亲王虽坏了事,但另外三家已经习惯了有薛家做钱袋子,这伸习惯了的手是怎么也缩不回去了。薛老爷原想着,毕竟都联络有亲,自家使银子供着另三家平步青云,另三家也能护持薛家,也算是相辅相成,这银子花得也便物有所值了。
但谁曾想,这么多年却养出了一群白眼狼。薛老爷真是做鬼也恨,好容易老天爷垂怜,给了他一次机会,这回薛老爷是宁愿散尽家财也不乐意再便宜那些个白眼狼了。
皇商什么的,为谁辛苦为谁甜?还不如好好将养身子,教育儿子,将来薛蟠若能高中进士,他们薛家也能改换门庭,自此成为官宦之家了。因此,薛蟠的不思上进才让薛老爷怒急攻心,仿佛看到了上辈子薛家的凄惨结局在向自己招手。
但愿这孽障这回是真的会改了吧。薛老爷心中到底还是残留着一丝奢望。正此时,门上来人禀告说院试的结果出来了,报喜的人已经来了薛家村,薛举人的儿子薛虬这一科中了第三名。
薛举人薛璋是薛老爷薛玢的族兄,也是薛氏宗族里目前唯一的举人。当初薛老爷还在读书的时候,薛璋已经小有才名,十四岁就中了童生,接下来接连中了秀才和举人。奈何之后仿佛就耗尽了科举运,屡试不第。
到了不惑之年,薛璋便也心灰意冷,对考进士这件事的执着劲儿渐渐的淡了。加之早年奔波于科考,心血耗费得多,膝下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老母也急了,生恐他落了个后继无人的田地。
薛璋是举人,本可以选官的,但以举人之身进官场,仕途有限得很。他不愿意以举人之身选个小官,而后终身升迁无望日渐沉沦,便决定回乡整顿族学,做个教书育人、传道受业的先生。
在乡间治学就比常年准备科考又每三年都在考场苦熬一回来得轻松得多,又有家人盯着滋补身子,他回乡不久之后相继又得了个儿子和小女儿,有了子女绕膝,薛璋便把那怀才不遇的苦闷又消解了不少,转而专心培养起了儿子。
因他有举人功名在身,虽没做官,但也能庇护乡邻,因而同薛老爷一家一样,都是薛家宗族里顶受人尊敬的一支。因薛老爷是族学最大的资助者,薛老爷本人又通才学,因而与这位举人族兄关系很好。
此前回乡,薛璋还登门问过是不是薛家得罪了什么人才回乡避祸,言道他虽只是个举人,却有些同年如今在朝为官,若有需要,可以代为转圜一二。薛老爷自然感激不尽,只说是自己身子骨难堪大任这才回乡调养,又道思及老父遗愿,想着让儿子薛蟠好好进学,日后金榜题名。
读书这事儿薛璋爱听,当下便愿意为薛蟠开蒙,但薛老爷深知自家儿子的德行,哪敢让薛璋给他开蒙,忙推辞了,只说自己先给这小子打打基础,日后熟读了《三》、《百》、《千》之后,开始学经义的时候再送去薛璋那里。
薛璋知道以薛老爷的才学足以给小童开蒙,便也没强求。这四年来,两家时常走动,关系越发亲近了不少,薛宝钗更是同薛璋的女儿薛萼梅成为了同族姐妹中关系最好的。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薛家排名最末,虽是珍珠如雪金如铁的皇商,却到底比不得公侯门第尊贵。薛老太爷是个心气儿高的,贾、史、王三家成为勋贵之家那是因为祖上立的战功封爵,他们薛家没能成为勋贵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他却可以让儿子读书科举改换门庭,若真能做个清流文臣,那真真是又清贵,立身又稳。因此从小薛老太爷就是以读书科举为目标来培养薛老爷的,薛老爷也的确在读书上有些天赋,请来坐馆的举人先生也对薛老爷很看重。
可那时候四大家族都和义忠亲王绑在一起,他们薛家是义忠亲王的钱袋子,义忠亲王又如何肯让薛家放弃皇商的身份呢?其余三家也同义忠亲王是一个意思,并不愿意薛家就此弃商从文,白白丢了金陵日进斗金的家业。
胳膊拧不过大腿,薛老爷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科考,转而子承父业,帮着父亲一起打理薛家的家业,身不由己的为义忠亲王输血。想着义忠亲王的承诺,等到义忠亲王继承皇位,薛家也能更上一层楼来聊以安慰。
谁知没等到义忠亲王继位实现诺言,却等到了义忠亲王坏了事,那时候薛老爷也是战战兢兢生怕皇上清算自家,薛老太爷更是一病不起就此去了,许是皇上顾念同薛老太爷的情谊,竟没再追究薛家。
而义忠亲王虽坏了事,但另外三家已经习惯了有薛家做钱袋子,这伸习惯了的手是怎么也缩不回去了。薛老爷原想着,毕竟都联络有亲,自家使银子供着另三家平步青云,另三家也能护持薛家,也算是相辅相成,这银子花得也便物有所值了。
但谁曾想,这么多年却养出了一群白眼狼。薛老爷真是做鬼也恨,好容易老天爷垂怜,给了他一次机会,这回薛老爷是宁愿散尽家财也不乐意再便宜那些个白眼狼了。
皇商什么的,为谁辛苦为谁甜?还不如好好将养身子,教育儿子,将来薛蟠若能高中进士,他们薛家也能改换门庭,自此成为官宦之家了。因此,薛蟠的不思上进才让薛老爷怒急攻心,仿佛看到了上辈子薛家的凄惨结局在向自己招手。
但愿这孽障这回是真的会改了吧。薛老爷心中到底还是残留着一丝奢望。正此时,门上来人禀告说院试的结果出来了,报喜的人已经来了薛家村,薛举人的儿子薛虬这一科中了第三名。
薛举人薛璋是薛老爷薛玢的族兄,也是薛氏宗族里目前唯一的举人。当初薛老爷还在读书的时候,薛璋已经小有才名,十四岁就中了童生,接下来接连中了秀才和举人。奈何之后仿佛就耗尽了科举运,屡试不第。
到了不惑之年,薛璋便也心灰意冷,对考进士这件事的执着劲儿渐渐的淡了。加之早年奔波于科考,心血耗费得多,膝下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老母也急了,生恐他落了个后继无人的田地。
薛璋是举人,本可以选官的,但以举人之身进官场,仕途有限得很。他不愿意以举人之身选个小官,而后终身升迁无望日渐沉沦,便决定回乡整顿族学,做个教书育人、传道受业的先生。
在乡间治学就比常年准备科考又每三年都在考场苦熬一回来得轻松得多,又有家人盯着滋补身子,他回乡不久之后相继又得了个儿子和小女儿,有了子女绕膝,薛璋便把那怀才不遇的苦闷又消解了不少,转而专心培养起了儿子。
因他有举人功名在身,虽没做官,但也能庇护乡邻,因而同薛老爷一家一样,都是薛家宗族里顶受人尊敬的一支。因薛老爷是族学最大的资助者,薛老爷本人又通才学,因而与这位举人族兄关系很好。
此前回乡,薛璋还登门问过是不是薛家得罪了什么人才回乡避祸,言道他虽只是个举人,却有些同年如今在朝为官,若有需要,可以代为转圜一二。薛老爷自然感激不尽,只说是自己身子骨难堪大任这才回乡调养,又道思及老父遗愿,想着让儿子薛蟠好好进学,日后金榜题名。
读书这事儿薛璋爱听,当下便愿意为薛蟠开蒙,但薛老爷深知自家儿子的德行,哪敢让薛璋给他开蒙,忙推辞了,只说自己先给这小子打打基础,日后熟读了《三》、《百》、《千》之后,开始学经义的时候再送去薛璋那里。
薛璋知道以薛老爷的才学足以给小童开蒙,便也没强求。这四年来,两家时常走动,关系越发亲近了不少,薛宝钗更是同薛璋的女儿薛萼梅成为了同族姐妹中关系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