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在半路上接到授命……都想哭了
他不是刘仁轨,确实上了岁数,也有那个资格摆谱,接到授相的诌书后,万般不惊愿地离开魏州。但走得那个慢,几乎一步一个脚印,稳重得差一点多天只走十几里地。但魏州到洛阳就那么远,就是学乌龟,也需要不了多长时间,也就到了。然而又接到了这道诌书,下诌书的太监与同时与他说话的官员一个个贺喜。
狄仁杰只是发呆。
凭什么自己就能迁为吏部侍郎同丰书门下三品?
这不是权相,是拿刀子往我脖子上架啊。
不过他敏感地想到了一件事。李治晚年一系列的举动,似乎是在反思。不然也不会先急着让裴行俭为相,然后又诌刘仁轨回洛阳,再让自己为相。可另一件事就来了。
李治临死前,下了三刿诌书。第一道诌书就是让自己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让狄仁杰很无语。你死就死呗,何必惦记着我。他是不急的,李威回来,他早迟会得到重用,岂是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中书令与侍中、左右仆射,也有可能得之。
第二道诌书是让皇帝回来,也有情可愿。第三道诌书老百姓有怨言了,前面的让裴炎、刘仁轨与薛元超处理政务,这能理解,皇帝没有回来,国家政权要过渡。可后面为什么让太后处决军国大事?
皇帝不是小孩子,办不是那种昏庸的主子,需要监督教导。太上皇病得头脑发昏,这分明想国家出现动乱嘛。
老百姓的想法。
然而有几人智慧好的……不会这样想。前面一系列的举动,证明李治是想为儿子回京铺路了,不然不可能第一道诌书就让狄仁杰进京,居然都放在诌皇帝回京的前面。
这中间必然有古怪。
再想想写诌书的人是裴炎,怎能不让人联想翩翩?
陛下的眼光很好啊,这个裴炎野心是不小。狄仁杰心中想到。
他想到,薛元超也想到了。这是一个很软弱的主,曾为了上位,多次投机。眼光却不大好,大多失败,使大半生命运坎坷。可是失败的次数多了……胆子越来越小,眼光池却变得更长远。他替李治很不值,裴炎做了那么多的事,为什么你就看不出来?
然后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作为辅政大臣,又不是刘仁轨那个泼货,就赖在长安不回来。自己在洛阳,不帮助太后……想想太后的手段,会没有下场。如果帮助太后,皇帝回来,定下来老账新账一下茗了。忧虑之下,居然生起病。于是借着病情,向武则天提出致仕的要求。
武则天恩准。
这时候也不需要薛元超,正好挪出相位……好拉拢人心。
他不是刘仁轨,确实上了岁数,也有那个资格摆谱,接到授相的诌书后,万般不惊愿地离开魏州。但走得那个慢,几乎一步一个脚印,稳重得差一点多天只走十几里地。但魏州到洛阳就那么远,就是学乌龟,也需要不了多长时间,也就到了。然而又接到了这道诌书,下诌书的太监与同时与他说话的官员一个个贺喜。
狄仁杰只是发呆。
凭什么自己就能迁为吏部侍郎同丰书门下三品?
这不是权相,是拿刀子往我脖子上架啊。
不过他敏感地想到了一件事。李治晚年一系列的举动,似乎是在反思。不然也不会先急着让裴行俭为相,然后又诌刘仁轨回洛阳,再让自己为相。可另一件事就来了。
李治临死前,下了三刿诌书。第一道诌书就是让自己为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让狄仁杰很无语。你死就死呗,何必惦记着我。他是不急的,李威回来,他早迟会得到重用,岂是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中书令与侍中、左右仆射,也有可能得之。
第二道诌书是让皇帝回来,也有情可愿。第三道诌书老百姓有怨言了,前面的让裴炎、刘仁轨与薛元超处理政务,这能理解,皇帝没有回来,国家政权要过渡。可后面为什么让太后处决军国大事?
皇帝不是小孩子,办不是那种昏庸的主子,需要监督教导。太上皇病得头脑发昏,这分明想国家出现动乱嘛。
老百姓的想法。
然而有几人智慧好的……不会这样想。前面一系列的举动,证明李治是想为儿子回京铺路了,不然不可能第一道诌书就让狄仁杰进京,居然都放在诌皇帝回京的前面。
这中间必然有古怪。
再想想写诌书的人是裴炎,怎能不让人联想翩翩?
陛下的眼光很好啊,这个裴炎野心是不小。狄仁杰心中想到。
他想到,薛元超也想到了。这是一个很软弱的主,曾为了上位,多次投机。眼光却不大好,大多失败,使大半生命运坎坷。可是失败的次数多了……胆子越来越小,眼光池却变得更长远。他替李治很不值,裴炎做了那么多的事,为什么你就看不出来?
然后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作为辅政大臣,又不是刘仁轨那个泼货,就赖在长安不回来。自己在洛阳,不帮助太后……想想太后的手段,会没有下场。如果帮助太后,皇帝回来,定下来老账新账一下茗了。忧虑之下,居然生起病。于是借着病情,向武则天提出致仕的要求。
武则天恩准。
这时候也不需要薛元超,正好挪出相位……好拉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