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

    “殿下……”眼睛瞅着寝室方向。

    李威无语,又不知她是什么心态,道:“今晚你与婉儿也陪寝。”

    韦月高兴地跳起来。

    第二天上午,阎立本果然捧来许多卷宗,还有几张图册。

    其实这根石柱不在渭水与黄河交界处,而在下游黄河的几十里外的地方。正好黄河在此形成一个倒三角弯形,两边又因为有山束缚,河水变得狭窄,于是水流立即湍急起来。

    但不是致命的,黄河不象长江,过了三峡后,江面宽阔,适宜航行。几千里黄河,象这样的河形有许多。致命的是河中又有两个很大的河岛。一曰神门岛,一曰鬼门岛。只留下三个小小的缝隙,让河水通过。当地百姓将这三个缝隙称为三门,北门为人门,中门为神门,南门为鬼门,水行其间,变得十分陡急,奔腾的声音激荡如雷。特是鬼门,舟筏误入,鲜有得脱,因此称为鬼门。神门同样不行,只有人门前有一个半岛,使水势得到缓冲,可以航行。当然,这使其他两门水流更急。

    船舶驶过人门后,必须拐一个弯,不然就撞向了人门半岛。危险还有的,但还不是最危险的。拐过了弯道后,与鬼神二门主流汇合,向下没有多远,又有三山,其他两山虽然獠牙毕露,还稍稍好一些,却又有一山,准确来说是一石柱,正好拦在河中心。因为上了主流,河水急,会逼使船舶径直撞向这根巨大的石柱。

    即便操舟技术好,稍稍有失误,会舟翻人亡。在这里翻船,别提什么游泳的技术,再好都没有用。河水那么急,那怕一条龙,也立即卷向下游。所以想要治理关中漕运,必须治理这段河面。人门留了一条活路,又因为神鬼二岛巨大无比,屹立在大河中间,没有办法治理的。因此许多人,包括隋文帝的宇文恺,然后到阎立本,都在打这根石柱的主意。

    除去这根石柱,不但使主流没有危机,这根巨柱存在,也使水流更为汹涌澎湃,除去了它,水势会相对平缓一些,至少没有分流漩流出现,又能在枯水时季,派出民夫治理暗礁。

    因此,治理关中的漕运,千万干系,全部集中在这根石柱上了。

    唐朝并不是没有治理过,开国之初,关中人口还不多,供给充足,因此调运很少。但到后来,人口增加,虽然自古关中富足,可是地域狭隘,产不足供,于是在父亲登基后,修了一条洛阳到关中的陆路,从陆路运费可想而知的。每两斛运费达到一缗钱,也就是一斗粮食仅是运费就达到了六十多文。这显然是不行的,如遇灾年,这样的运费加上本身粮价,逼近百文。每斗米不要百文,只要达到了五十文,百姓就能饿死人了。吃不起!

    然后又在显庆元年(656年),看到因为送租到关中,死了无数百姓,于是苑西监褚朗上奏,建议凿三门山为梁,也就是到了这段河面后,将船舶泊靠岸边,从陆路转达下游。看起来也是一个办法,只有十几里路,周转一下,不象从洛阳到关中是八百里的道路,运价不高。于是李治让六千士卒凿山开路。然而山石坚硬,事情又不果。

    可办法总得要想的,当时没有晒盐,黄河下游百姓依靠河东解盐为食,关中又依靠山东两淮粮食,于是将作大匠杨务廉又凿三门山栈道,便于纤夫挽舟。可是不好的事时常发生。有时候因为绳索绷断,有时候因为水流急拉不上去,有时候因为冲击于暗礁之上。经常有船只沉没,船舶沉没,或者绳索倒拽,又使纤夫坠于急流之中。所以民夫经常逃跑,官府无奈,只好系其父母为质。于是两岸百姓皆以为苦。当然,也能混一口饭吃,可这个饭用命来换,多少不值。再说,大多数时候是力役形式拉纤的,连饭都混不上。肯定没有百姓愿意的。

    阎立本没有想出解决之道,但用了心,各种地形建议,都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这段河面有什么礁石都一一记录,连每个礁石的大小,之间的距离,都一一收录。

    李威也不知道,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三门漕运。不但在李治手,后来在唐朝历代各帝王手中,除了武则天定都洛阳外,其他帝王多有治理,可都没有见功。

    只是看了后,想到一个与韦弘机一样的字:难。

    心中还是不信邪的,看过后,带着一队侍卫,以及韦弘机,还有韦弘机找来的十几个石匠,皆是从将作监临时找来的,没有全带,找了几个年青强壮会骑马的石匠带上,一路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