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王弗一大早起来眼眶通红,一想到吃了早饭就要送苏轼离开眉山便心痛不已。另一边,史萱苒再三检查苏辙的行囊,反复叮嘱对方路上的注意事项,也是难舍难分。一家人用过早饭,便准备启程上路。

    王弗看着即将离开的苏轼,压抑一早上的情绪迸发出来,背过身去掩面哭泣。苏轼轻轻抱了下她,拭去她脸上的泪珠,安慰道:“我会托人捎书信回来的,你在家一定要注意身体,娘就拜托你了。”王弗点点头,哽咽不能语。

    史萱苒新婚半年,便要与苏辙分离,更是情难自已,早已哭成泪人。苏辙安慰许久对方才止住哭泣。

    苏洵嘱咐了程夫人几句,让她注意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要及时找孟大夫来家里看病,不要硬抗着。从去年开始,程夫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小病不断。苏洵这一去最快也要明年才回,自然放心不下,再三嘱咐两位儿媳在家好生照顾母亲。一家人又各自嘱咐了彼此几句,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踏上前往汴京的漫漫长路,父子三人竟不知与程夫人这一别,即是永远……

    既然要前往汴京,益州张方平这里肯定要再去拜谒一次的,于是父子三人再次来到了张方平家。张方平一时心起,便想着不如让苏轼、苏辙在家中先来场模拟考试。他将二人安排于书斋之中,出了六道题目让其作答。同时,他命书童伺候文墨,自己离开房间通过墙壁的缝隙偷窥二人的举动,只见苏轼奋笔直书,隔壁桌的苏辙则看着题目迟迟不肯动笔。

    苏辙看了眼苏轼,苏轼意会,将毛笔倒立着在桌子上敲了几下,意为“管子注”。苏辙并没下笔,指了下第二道题,苏轼看后马上意会第二题可能没出处,只怕张方平设的陷阱,想到此直接将第二题划去,不予作答。随后两人继续奋笔疾书,苏辙又遇到了难题,他对苏轼指了下题目,苏轼正想着怎么提示弟弟,突然书童走了过来为苏轼砚台添水,他灵机一动,对书童喝道:“小人!”书童吓了一跳,一旁的苏辙马上意会,开始作答。

    张方平并未在意兄弟俩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直到看到两人交上来的答卷,回想起刚才的举动,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夸赞道:“此二人奇才也。”他深知如果不是两人学识渊博,随便一点提示根本不可能想到答案。

    苏洵三人在张家借宿一晚,第二天便启程北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父子三人跋山涉水离开蜀地,翻秦岭、过关中,终于在五月抵达京师汴京。

    此时的汴京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父子三人打着伞,衣衫尽湿、鞋裤全是泥渍,甚为狼狈地走进了位于汴京郊区的兴国寺。一来寺庙的住宿费便宜,毕竟解试八月才开考,可以节约开支;二来这里相比闹市中的客栈更为安静,便于专心备考。父子三人在兴国寺浴室院租了一间厢房,准备一直住到明年殿试结束放榜。

    苏轼一边将包袱里的东西全部摊在屋内晾着,一边感慨道:“沿途各地都在下雨,都好几天了,也不知道何时能放晴?”

    苏辙拧着衣服上的水,道:“是啊,我看京师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积水了,照这样下去不会引发水灾吧。”

    “别乱说话!”苏洵走到门口,道,“走吧,一路上也没怎么好好吃饭,我们去吃点东西。”父子三人在寺中吃了些斋饭。饭后,父子三人见天色尚早,便前往汴京街市采购些日用品及文房四宝。这是苏轼、苏辙第一次到京师,周围的景象和家乡眉山完全不同,虽然下着大雨,但依然掩盖不住它的繁华。父子三人从兴国寺一路朝城内走着,沿途部分地势较低的房屋已经开始进水,不少百姓在清理家中的积水,到处一片狼藉。

    苏轼越来越感觉情况不妙,对苏洵道:“爹,我看这情况,京师只怕要被淹啊!”

    苏洵也察觉到情况比他想象要严重,忧心忡忡道:“兴国寺地势高应该没事,寺里有饭食,我们多采买些别的东西,你们在寺中读书尽量少出门便是。”

    三人日傍西山才回到兴国寺,吃了晚饭,洗漱一番后便上床休息。苏轼躺在床上,甚为思念远在眉山的王弗,不由叹了口气。苏辙见状,随之感慨道:“不知道萱儿她们这会儿在干什么?前几日端午节,不知她们有没有吃粽子?”

    “应该吃了吧。不知道眉山会不会也如京师一般阴雨连连。”苏轼想到此甚为担忧。

    苏洵走到床边,对兄弟二人,道:“明日你们各写封信,我一并让人寄回家中。一来告知我们已抵京师,让她们安心,二来也可问一下家中情况。好了,今天奔波了一天,我们早点睡吧。”苏洵熄了灯,也躺了下来。